水利工程,是基建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对于幅员辽阔、气候复杂的中国来说。
水利工程对于拉动经济、改善民生的意义重大。除保障水患安全之外,相关的建设、投资、生产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无数个细分领域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具有多重效应,历来被国家所重视。早在春秋时代,管子就曾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更加明显,极端天气频频出现,水灾水患问题增加。另外,在全球政治博弈、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我国对内河航运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以及,中部省份希望以更低成本与海路相贯通,以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也需要修筑更多运河。
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路径,都统一指向了水利投资。
但与此同时,水利投资本身周期长、规模大、政府主导的特征决定了,靠水利建设获得直接、大额收益并不现实。再加上水价、电价等基础服务产品价格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这些都决定了水利作为一个产业,不可能以传统意义上的市场标准去衡量。
总体上看,相比于其他产业,水利投资具备明显的逆周期属性,更适合在如今宏观经济环境下,为长期经济发展和增长储备更多力量。
水利万物
水利工程的投资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去年全国水利投资突破万亿,再创新高。其中,广东省水利投资规模首次突破千亿规模,全国排名首位——这也和广东省今年大规模出现的极端风雨天气相吻合。
此外,浙江、云南和河北水利投资规模也超过了700亿元。
如果从增速指标来看,内陆城市水利投资速度也明显加快,去年重庆水利投资增速超55%,内蒙古、四川的水利投资规模增速也都超过了30%。
加强水利领域的投资有着复杂的驱动原因。除了文章开篇中所提到的各个宏观原因,在产业链方面,还能够消化上游大量建筑原材料供应商的产能和库存,包括各类钢筋水泥、输水管道、水电材料等等。
水利工程的产业链十分庞大,从水泥、钢筋、砂石等传统建筑材料,到爆破、航运都有覆盖,而这些行业在房地产和建筑业不景气时都是“压力山大”。
以水泥为例,房地产和水利两项可以占到水泥产业需求中相当大的部分。而且地产和水利两个领域对水泥的需求基本上是此消彼长,房地产繁荣拉高水泥价格,水利大规模使用不划算,房地产萎靡时水泥价格下降,有利于水利采购。
当下房地产仍处于下行区间,水利无疑会成为上游建筑材料市场的托底力量。
除此之外,水利工程还能带动许多细分产业。以民爆行业为例,单个水利工程开挖总方量动辄千万立方米,有时还会超过亿立方米,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方和礁石爆破。水利建设的提速,也通常会被看作是民爆行业景气度回升的指标。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完善之后,就可以增加更多的航运。拿今年一季度来说,三峡枢纽河段地区寒潮、风雾等恶劣天气频发,但仍实现了9299艘次的船舶运输,货运量约3161万吨,创下了2016年通航以来首季度的新高。
三峡通航规模持续增加
此外在科技方面,水利也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科技实现智慧运营和管理的重要应用场景,其繁荣可以直接催动相关领域的投资和创新。
另外在带动就业方面,水利工程对于社会的意义重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曾发布研究成果称,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一千亿元可以带动实现新增49万个就业岗位。
连就业网红张雪峰也曾经说过,水利虽然考试困难,但也有不错的就业机会,属于“录取遇冷,就业炙手可热”的专业。这也是从侧面体现出了水利建设的逆周期社会价值。
持续需求
水利工程的投资具有持续性。
长周期来看,我国水资源和降雨分布的空间、时间不均,以及随之而来的洪涝灾害,会带来对水利工程投资的长期需求。
去年,全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0539.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更是达到了3454.5亿元。作为对比,去年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完成的投资是3227亿元——甚至还没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这也体现出我国水利建设投资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我国人均水资源短缺,按资源量计算是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31个省市自治区之间人均水资源量差异非常显著,呈现出“北缺南丰”的格局。
因此我国在已经完工的南水北调路线之外,还规划了各种调水线路的建设,包括引江济汉、云南滇中引水、环北部湾等重大工程,这些都将持续带动未来水利建设的需求。
通常来说,如果当年洪涝灾旱频发,或者政策有强烈稳增长的意图时,接下来一段时间水利都会成为基建领域的重要发力对象。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西江、闽江等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灾害。由于洪水量大、涉及范围广,受灾人口多,从当年开始,中国就集中力量进行了防洪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至2004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达2411亿元,其中有1607亿元专门用于防洪建设。
2008年,国家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次年水利投资增速就达到了1088亿元,同比增长74%。
2011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出现“旱涝急转”的极端天气现象,之后中央出台了“1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使得当年水利投资额达到3086亿元,同比增长33%。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分步建设172项重大水利工程,2015年水利投资额达到5452亿元,同比增长34%。
去年,我国海河流域发生60年来最大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央增发1万亿元国债资金,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其中有一半规模将投向水利领域。到2024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690.2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9.9%。
如今的中国,更多降雨、更大范围的极端天气已经在过去几年频繁出现。这意味着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新一轮的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将有可能会超过人们的预期。
广东地区降雨量近年来明显增多
并且,水利工程并不是建设完成之后就可以一走了之的,各类设备设施都需要长期不停地运营和维护。如检修闸坝,更换发电机组蓄电池、水闸阀和存有“跑冒滴漏”的供水管道等,对各类配件产品、保养维护的需求都具有相当持续性。
此外在新的时期,水利还出现了新的“舒适性需求”的情况。根据清华大学教授王亚华、胡鞍钢的判断,中国社会对水利发展的需求,已经经历了 “安全性需求”、“经济性需求”,现在正过渡到“舒适性需求”,也就是说,现在水利工程不仅需要满足防灾减灾、生产供水,还在满足社会上在观景、娱乐、高品质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从建国之初的百废待兴,到2022年水利投资额突破万亿。从简单的防洪防汛,到适配航行甚至观赏娱乐,水利投资和建设也在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运河意义
真正意义上的水利万物。
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在资本市场上也有所反映。今年以来,中证水利指数涨幅为8.21%,涨幅最高时超过了10%,远好于沪深300指数的表现。
中证水利指数表现(自2014年1月至今)
资本市场对于水利建设认可的另一个重要的判断是,我国正进入一个“新运河时代”。
例如,江西计划花费3200亿元建设浙赣粤运河,横跨浙江、江西和广东三省,规划全长大约1988公里,比京杭大运河还要长194公里。
河南则是在谋划47个内河水运项目,总投资1416亿元,目标是打通内河航运体系,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在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 “启动贾鲁河通航和郑州港项目前期工作”。
湖南投资1500亿打通湘桂运河,接通大湾区,对接两大出海口。安徽投资950亿建设江淮运河,已在去年通航。广西计划投资680亿建设平陆运河,计划在2026年建成。
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水运,主要是因为相较于空运,汽运,铁运来说,水运的承载力要大很多,比如大多数铁路货运列车承载力约为3500吨左右,但是货轮的承载力可以达到万吨级别。这让水运的成本可以做到十分低廉,约为铁路运输的二分之一、公路运输的五分之一、航空运输的二十分之一。
对于这些地区来说,修建运河要么有助于其经济更好融入全国大市场,要么有助于其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的发展。
就拿投资最多的江西来说,此前其地理位置相对闭塞,而浙赣粤运河建成之后,既能连接浙江的钱塘江,还能与广东的北江交汇。由此一来,经过浙赣粤运河的建设,江西将完成连接大湾、长三角、贯通京津冀的水路布局,打通山岭对运输的长期阻隔。
江西本身是中国最大的有色、稀土矿产区域,有“稀土王国”之称。浙赣粤运河的建成,将大幅度降低各类矿产的运费。
图源:地图帝
同样对于河南来说,省内拥有全国最大的淮河流域面积,通过运河的修建,可以南下到长江,进而实现出海;
对于安徽,江淮运河的修建改变了此前水运需要绕道京杭运河的情况,促进了农产品、水果及工业品的运输;
就好像川藏铁路建成后,对于国防安全、民族团结以及为西部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意义不能仅由经济价值去衡量评判,各个省份投资水利、修筑运河的道理也同样如是。
所谓水利万物更深层次的含义,正是在这些经济价值以外的意义之中。
水利工程,是基建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对于幅员辽阔、气候复杂的中国来说。
水利工程对于拉动经济、改善民生的意义重大。除保障水患安全之外,相关的建设、投资、生产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无数个细分领域的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具有多重效应,历来被国家所重视。早在春秋时代,管子就曾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更加明显,极端天气频频出现,水灾水患问题增加。另外,在全球政治博弈、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我国对内河航运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以及,中部省份希望以更低成本与海路相贯通,以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也需要修筑更多运河。
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路径,都统一指向了水利投资。
但与此同时,水利投资本身周期长、规模大、政府主导的特征决定了,靠水利建设获得直接、大额收益并不现实。再加上水价、电价等基础服务产品价格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这些都决定了水利作为一个产业,不可能以传统意义上的市场标准去衡量。
总体上看,相比于其他产业,水利投资具备明显的逆周期属性,更适合在如今宏观经济环境下,为长期经济发展和增长储备更多力量。
水利万物
水利工程的投资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去年全国水利投资突破万亿,再创新高。其中,广东省水利投资规模首次突破千亿规模,全国排名首位——这也和广东省今年大规模出现的极端风雨天气相吻合。
此外,浙江、云南和河北水利投资规模也超过了700亿元。
如果从增速指标来看,内陆城市水利投资速度也明显加快,去年重庆水利投资增速超55%,内蒙古、四川的水利投资规模增速也都超过了30%。
加强水利领域的投资有着复杂的驱动原因。除了文章开篇中所提到的各个宏观原因,在产业链方面,还能够消化上游大量建筑原材料供应商的产能和库存,包括各类钢筋水泥、输水管道、水电材料等等。
水利工程的产业链十分庞大,从水泥、钢筋、砂石等传统建筑材料,到爆破、航运都有覆盖,而这些行业在房地产和建筑业不景气时都是“压力山大”。
以水泥为例,房地产和水利两项可以占到水泥产业需求中相当大的部分。而且地产和水利两个领域对水泥的需求基本上是此消彼长,房地产繁荣拉高水泥价格,水利大规模使用不划算,房地产萎靡时水泥价格下降,有利于水利采购。
当下房地产仍处于下行区间,水利无疑会成为上游建筑材料市场的托底力量。
除此之外,水利工程还能带动许多细分产业。以民爆行业为例,单个水利工程开挖总方量动辄千万立方米,有时还会超过亿立方米,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方和礁石爆破。水利建设的提速,也通常会被看作是民爆行业景气度回升的指标。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完善之后,就可以增加更多的航运。拿今年一季度来说,三峡枢纽河段地区寒潮、风雾等恶劣天气频发,但仍实现了9299艘次的船舶运输,货运量约3161万吨,创下了2016年通航以来首季度的新高。
三峡通航规模持续增加
此外在科技方面,水利也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科技实现智慧运营和管理的重要应用场景,其繁荣可以直接催动相关领域的投资和创新。
另外在带动就业方面,水利工程对于社会的意义重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曾发布研究成果称,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一千亿元可以带动实现新增49万个就业岗位。
连就业网红张雪峰也曾经说过,水利虽然考试困难,但也有不错的就业机会,属于“录取遇冷,就业炙手可热”的专业。这也是从侧面体现出了水利建设的逆周期社会价值。
持续需求
水利工程的投资具有持续性。
长周期来看,我国水资源和降雨分布的空间、时间不均,以及随之而来的洪涝灾害,会带来对水利工程投资的长期需求。
去年,全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0539.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更是达到了3454.5亿元。作为对比,去年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完成的投资是3227亿元——甚至还没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这也体现出我国水利建设投资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我国人均水资源短缺,按资源量计算是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31个省市自治区之间人均水资源量差异非常显著,呈现出“北缺南丰”的格局。
因此我国在已经完工的南水北调路线之外,还规划了各种调水线路的建设,包括引江济汉、云南滇中引水、环北部湾等重大工程,这些都将持续带动未来水利建设的需求。
通常来说,如果当年洪涝灾旱频发,或者政策有强烈稳增长的意图时,接下来一段时间水利都会成为基建领域的重要发力对象。
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西江、闽江等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灾害。由于洪水量大、涉及范围广,受灾人口多,从当年开始,中国就集中力量进行了防洪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至2004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达2411亿元,其中有1607亿元专门用于防洪建设。
2008年,国家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次年水利投资增速就达到了1088亿元,同比增长74%。
2011年,我国长江中下游出现“旱涝急转”的极端天气现象,之后中央出台了“1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使得当年水利投资额达到3086亿元,同比增长33%。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分步建设172项重大水利工程,2015年水利投资额达到5452亿元,同比增长34%。
去年,我国海河流域发生60年来最大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央增发1万亿元国债资金,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其中有一半规模将投向水利领域。到2024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690.2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9.9%。
如今的中国,更多降雨、更大范围的极端天气已经在过去几年频繁出现。这意味着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新一轮的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将有可能会超过人们的预期。
广东地区降雨量近年来明显增多
并且,水利工程并不是建设完成之后就可以一走了之的,各类设备设施都需要长期不停地运营和维护。如检修闸坝,更换发电机组蓄电池、水闸阀和存有“跑冒滴漏”的供水管道等,对各类配件产品、保养维护的需求都具有相当持续性。
此外在新的时期,水利还出现了新的“舒适性需求”的情况。根据清华大学教授王亚华、胡鞍钢的判断,中国社会对水利发展的需求,已经经历了 “安全性需求”、“经济性需求”,现在正过渡到“舒适性需求”,也就是说,现在水利工程不仅需要满足防灾减灾、生产供水,还在满足社会上在观景、娱乐、高品质用水等方面的需求。
从建国之初的百废待兴,到2022年水利投资额突破万亿。从简单的防洪防汛,到适配航行甚至观赏娱乐,水利投资和建设也在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运河意义
真正意义上的水利万物。
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在资本市场上也有所反映。今年以来,中证水利指数涨幅为8.21%,涨幅最高时超过了10%,远好于沪深300指数的表现。
中证水利指数表现(自2014年1月至今)
资本市场对于水利建设认可的另一个重要的判断是,我国正进入一个“新运河时代”。
例如,江西计划花费3200亿元建设浙赣粤运河,横跨浙江、江西和广东三省,规划全长大约1988公里,比京杭大运河还要长194公里。
河南则是在谋划47个内河水运项目,总投资1416亿元,目标是打通内河航运体系,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在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 “启动贾鲁河通航和郑州港项目前期工作”。
湖南投资1500亿打通湘桂运河,接通大湾区,对接两大出海口。安徽投资950亿建设江淮运河,已在去年通航。广西计划投资680亿建设平陆运河,计划在2026年建成。
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水运,主要是因为相较于空运,汽运,铁运来说,水运的承载力要大很多,比如大多数铁路货运列车承载力约为3500吨左右,但是货轮的承载力可以达到万吨级别。这让水运的成本可以做到十分低廉,约为铁路运输的二分之一、公路运输的五分之一、航空运输的二十分之一。
对于这些地区来说,修建运河要么有助于其经济更好融入全国大市场,要么有助于其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的发展。
就拿投资最多的江西来说,此前其地理位置相对闭塞,而浙赣粤运河建成之后,既能连接浙江的钱塘江,还能与广东的北江交汇。由此一来,经过浙赣粤运河的建设,江西将完成连接大湾、长三角、贯通京津冀的水路布局,打通山岭对运输的长期阻隔。
江西本身是中国最大的有色、稀土矿产区域,有“稀土王国”之称。浙赣粤运河的建成,将大幅度降低各类矿产的运费。
图源:地图帝
同样对于河南来说,省内拥有全国最大的淮河流域面积,通过运河的修建,可以南下到长江,进而实现出海;
对于安徽,江淮运河的修建改变了此前水运需要绕道京杭运河的情况,促进了农产品、水果及工业品的运输;
就好像川藏铁路建成后,对于国防安全、民族团结以及为西部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意义不能仅由经济价值去衡量评判,各个省份投资水利、修筑运河的道理也同样如是。
所谓水利万物更深层次的含义,正是在这些经济价值以外的意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