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高质量平台型经销商

新经销

2周前

因为每个经销商都是拿自己的血汗钱来做的生意,不可能长期地往里面投钱,两者缺一不可。...举个例子,一个经销商每月原有业绩是600万元,后来做了平台从0做到300万。
作者丨蔡志成
整理丨新经销
校审丨张雨薇 排版丨何雯
8月20日-22日,第六届中国快消品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快消品硬折扣大会&第三届中国快消品经销商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三天里,2000名快消行业的品牌商、经销商、服务商、零售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企业能力的重塑和增长的路径。
8月22日,成都来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惠进货原技术创始合伙人蔡志成先生带来重磅分享——《不一样的高质量平台型经销商》,引起现场诸多厂商共鸣。
蔡志成先生拥有20余年快消品流通行业服务经验,为数千家快消品经销商提供运营咨询服务,帮助过近百家快消品商贸企业实现仓储流程数字化升级与B2B转型升级。

「新经销」特对其演讲的精华部分予以报道,以飨读者。
经销商在缩量时代的市场环境
最近一两年,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核心的两点是:消费的沉默声如洪钟,线上的掠夺波涛汹涌。
它代表两个层面意思,第一个层面是大盘的缩量;第二个层面是在大盘缩量的同时,线下还在缩量。
那么消费是如何缩量的?
消费力=人口*购买力*消费欲望,而消费欲望代表的是消费者信心。
根据7月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指标显示,狭义货币(M1)的存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6%,这意味着人们实际用于消费的资金变少了。
而广义货币(M2)同比去年存量却增加了6.3%,约20万亿元,说明人们更倾向于把钱存起来而不是花出去。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消费者信心不足,要么不愿花钱,要么不敢花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里不过多阐述,我们接下来看看人口数据。
人口从2019年到2023年,呈持续的下行趋势。前年人口下降80万,去年人口减少了208万,所以人口减少大势已定,它决定了消费大盘的下行。
其次,线上掠夺势头未减。在过去的九年里,线上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上升了16.3%,而同期线下却降低了16.3%。
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字放到具体金额上,以2023年的4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计算,16.3%相当于7.66万亿元人民币,大约1.079万亿美元。
作为参考,2023年沙特阿拉伯的GDP也是1.07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体中排名第19位。
换句话说,线上销售抢走了相当于一个沙特阿拉伯的市场份额。人口减少大势已定,所以线下的缩量是必然趋势,没有办法改变。
构建高质量平台型经销商
既然无法改变现状,那该怎么办?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只能适应这个环境。
在线下缩量的时代,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抢走竞争对手的客户,防止自己的客户被抢走。
如何做到?就是构建高质量的平台型经销商。这里的“高质量”意味着我们需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
1. 平台高增量
2. 增长高质量
分别对应两种能力:第一是平台必须具备抢客户的能力;第二是平台必须具备快速盈利的能力。
因为每个经销商都是拿自己的血汗钱来做的生意,不可能长期地往里面投钱,两者缺一不可。

很多人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增量,但就过去我和很多经销商聊天的过程来看,他们其实并不了解。
举个例子,一个经销商每月原有业绩是600万元,后来做了平台从0做到300万。那么这300万元是不是增量呢?答案是不一定。
增量的正确计算公式是:
平台增量=搭建平台后的全部业绩-搭建平台前的传统业绩。
深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第一种情况,平台做了300万,但是有可能线下传统业绩变成了260万,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增长,反而还减少了40万。这也是把线下的老客户往线上搬的大概率结果。
第二种情况,平台做了300万业绩,但是线下只减少100万,总业绩体量变成800万,这时候增量就是200万。
所以,高业绩并不等于高增量,没有增量的平台,顶多算一个下单工具而已。
接下来我们判断一下自己对平台的理解程度:看一些平台的首页图片,试着找出它们的问题所在。
如果你能在几秒钟内发现问题,那通常你是以下两类人之一:
1. 已经成功搭建了增量平台的经销商。
2. 负责平台运营并且对此有深入了解的人。
如果你无法立刻发现问题,那么你可能是:
1. 已经搭建了类似平台但没有增量的经销商。
2. 打算搭建平台但还未开始的人。
3. 完全没有打算搭建平台的人。
那么,上图几个平台会出现什么必然性问题?
1. 新客户不愿意注册,推广难度大、成本高。
2. 即便注册了新客户,他们也不下单或下单很少。
这样的平台是没有增量的,但有些经销商会说:“先做老客户,慢慢带新客户。”但实际上,老客户很难带来新客户。
这种说法的本质是无法直接获取新客户,只能从老客户入手。但是,如果你的平台只是为了防御老客户流失,那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在进攻型平台或者高质量平台面前,企图用一个商城来防御的行为不堪一击。因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提升平台的质量才是关键。
如何成为不一样的
高质量平台型经销商?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么关键在于找到专业的支持。我自荐成都来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我们的定位是快消品经销商专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
我个人在2016年到2018年作为创始合伙人运营了惠进货平台,并在两年内从0做到了2亿元的规模,属于全平台的经销商。
2018年该平台被收购后退出,我个人也算是B2B领域里最早一拨成功退上岸的B2B经销商。
来肯能够给经销商提供什么好处?
第一、提供一体化的SaaS软件,包含B2B商城+进销存+财务+外勤+仓库WMS+配送等一体化软件,为经销商提效降本。
第二、平台赋能。很多经销商不论买了什么软件都很难独立搭建平台,而来肯提供咨询和微咨询,配合公司产品,帮助传统经销商升级成平台型经销商。
来肯的赋能效果如何?
一位东北的经销商在5、6月搭建了平台,和很多经销商遇到的问题一样,推不动或推动不下单,平均每天的订单额仅有2000元。
来肯在6月26日进行了微咨询,经过4天的调整,7月1日新方案上线后,日均订单额达到了1.45万元,比5月提高了600%;到7月底最后几天,每天达到1.7万元,是5月份的800%,而且这个方案仅实施了不到40%,另外60%的方案则需要时间去落实。8月份,整个增量客户就能做到100万。
讲了增量之后,就要讲质量。再来看这几个商城界面。
并不是说这些平台一定有问题,而是对于这一部分的经销商而言,大概率会遇到什么问题?
Q1:盈利缓慢—盈利周期会拖得很长(2、3年是常态)。
Q2:盈利不稳定—长期无法“稳定盈利”(这两个月赚钱下两个月就亏损)
但是很多人认为前期亏损是战略投入的一部分,这恰恰是陷入了误区:误把前期的亏损全部划定为战略亏损。
真正的战略亏损需要有清晰的战略投入预算,超出预算的都不是。
那为什么战略亏损是可以被接受的?原因在于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只要前期跑得快,销售额起来后就一定能盈利。
但是跑得快不代表未来能赚钱,比如掌和天下、云蚂蚁,最近的便利小二,包括阿里的零售通,哪一个跑得不快,哪一个不是上亿、数亿甚至几十亿,但最后都经不住“烧”。
重点是核心品类搭配决定了平台的盈利周期以及是否能稳定盈利。
这里总结出三个平台不能稳定盈利的核心因素。

第一、品类组合错,边际成本高。

第二、销量靠通货,动不动都错。

第三、盲目照抄其他成功的平台。
三个问题都是源于前期没有定位,为什么?
1. 定位的目标就是差异化竞争之道。
第一,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如果要学习应该学别人的思维、逻辑、运营底层,而不是照搬别人的商城、品类、搭配以及价格制定;
第二,与其更好,不如不同高质量平台有个核心目标是抢别人的客户,和别人一模一样你凭什么去抢?所以必须有不同点。
2. 如何定位?分别从市场维度、自身维度、竞争维度去考虑。
①市场维度:人口基数、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了品类搭配核心要求。
②竞争维度:分析竞品家数、竞品实力、竞对强势品类、强势区域…选择适合自己的打法。
③自身维度:资金实力、能力经验、人员规模、品牌沉淀…决定了发展节奏,专注自身,找准定位才能把事做好。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河南的一家经销商,去年10月份与来肯达成合作,但在正式合作之前,我们花了大约半年时间进行沟通,讨论具体的操作细节,包括何时启动、在哪里启动、如何突破以及使用什么战术和策略。所以自开仓以来就非常顺利。
当然,由于这家经销商的老板何总是一个人从外地来到郑州,现场租仓库、组建货品,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但从10月15日开仓到12月,三个月时间就实现了近100万元的销售额。
今年1月份何总对之前的定位进行了调整。从1月到4月,平均每天的销售额在2万到3万元之间。来肯在4月再次为他提供了第二次咨询,6月底完成了调整,7月1日新方案上线,上线后的前9天,销售额最高突破了8万元一天。
其中两大亮点,第一是增量,这家经销商平台的所有客户都是新增的,没有一个是老客户;第二是平台在9个月内实现了盈亏平衡,并且8月和9月预计至少还有20%以上的月度复合增长率。
这也说明了做平台经销商要靠思维、逻辑和底层能力,才可以在缩量市场中实现快速增长和盈利。
写在最后

这是我的微信二维码,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升级平台型经销商,或者你的平台推不动、没有增量、长期不能盈利,欢迎随时联系我。

最后,缩量时代的竞争,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抢走竞争对手的客户,防止自己的客户被抢走。在此祝大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PS:对现场演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新经销》微信公众号的近期推送,我们将把嘉宾的演讲整理并发布,以飨读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第六届中国快消品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快消品硬折扣大会&第三届中国快消品经销商大会...

因为每个经销商都是拿自己的血汗钱来做的生意,不可能长期地往里面投钱,两者缺一不可。...举个例子,一个经销商每月原有业绩是600万元,后来做了平台从0做到300万。
作者丨蔡志成
整理丨新经销
校审丨张雨薇 排版丨何雯
8月20日-22日,第六届中国快消品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快消品硬折扣大会&第三届中国快消品经销商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三天里,2000名快消行业的品牌商、经销商、服务商、零售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企业能力的重塑和增长的路径。
8月22日,成都来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惠进货原技术创始合伙人蔡志成先生带来重磅分享——《不一样的高质量平台型经销商》,引起现场诸多厂商共鸣。
蔡志成先生拥有20余年快消品流通行业服务经验,为数千家快消品经销商提供运营咨询服务,帮助过近百家快消品商贸企业实现仓储流程数字化升级与B2B转型升级。

「新经销」特对其演讲的精华部分予以报道,以飨读者。
经销商在缩量时代的市场环境
最近一两年,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了。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核心的两点是:消费的沉默声如洪钟,线上的掠夺波涛汹涌。
它代表两个层面意思,第一个层面是大盘的缩量;第二个层面是在大盘缩量的同时,线下还在缩量。
那么消费是如何缩量的?
消费力=人口*购买力*消费欲望,而消费欲望代表的是消费者信心。
根据7月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指标显示,狭义货币(M1)的存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6%,这意味着人们实际用于消费的资金变少了。
而广义货币(M2)同比去年存量却增加了6.3%,约20万亿元,说明人们更倾向于把钱存起来而不是花出去。
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消费者信心不足,要么不愿花钱,要么不敢花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里不过多阐述,我们接下来看看人口数据。
人口从2019年到2023年,呈持续的下行趋势。前年人口下降80万,去年人口减少了208万,所以人口减少大势已定,它决定了消费大盘的下行。
其次,线上掠夺势头未减。在过去的九年里,线上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上升了16.3%,而同期线下却降低了16.3%。
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字放到具体金额上,以2023年的4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计算,16.3%相当于7.66万亿元人民币,大约1.079万亿美元。
作为参考,2023年沙特阿拉伯的GDP也是1.07万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体中排名第19位。
换句话说,线上销售抢走了相当于一个沙特阿拉伯的市场份额。人口减少大势已定,所以线下的缩量是必然趋势,没有办法改变。
构建高质量平台型经销商
既然无法改变现状,那该怎么办?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只能适应这个环境。
在线下缩量的时代,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抢走竞争对手的客户,防止自己的客户被抢走。
如何做到?就是构建高质量的平台型经销商。这里的“高质量”意味着我们需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
1. 平台高增量
2. 增长高质量
分别对应两种能力:第一是平台必须具备抢客户的能力;第二是平台必须具备快速盈利的能力。
因为每个经销商都是拿自己的血汗钱来做的生意,不可能长期地往里面投钱,两者缺一不可。

很多人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增量,但就过去我和很多经销商聊天的过程来看,他们其实并不了解。
举个例子,一个经销商每月原有业绩是600万元,后来做了平台从0做到300万。那么这300万元是不是增量呢?答案是不一定。
增量的正确计算公式是:
平台增量=搭建平台后的全部业绩-搭建平台前的传统业绩。
深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第一种情况,平台做了300万,但是有可能线下传统业绩变成了260万,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增长,反而还减少了40万。这也是把线下的老客户往线上搬的大概率结果。
第二种情况,平台做了300万业绩,但是线下只减少100万,总业绩体量变成800万,这时候增量就是200万。
所以,高业绩并不等于高增量,没有增量的平台,顶多算一个下单工具而已。
接下来我们判断一下自己对平台的理解程度:看一些平台的首页图片,试着找出它们的问题所在。
如果你能在几秒钟内发现问题,那通常你是以下两类人之一:
1. 已经成功搭建了增量平台的经销商。
2. 负责平台运营并且对此有深入了解的人。
如果你无法立刻发现问题,那么你可能是:
1. 已经搭建了类似平台但没有增量的经销商。
2. 打算搭建平台但还未开始的人。
3. 完全没有打算搭建平台的人。
那么,上图几个平台会出现什么必然性问题?
1. 新客户不愿意注册,推广难度大、成本高。
2. 即便注册了新客户,他们也不下单或下单很少。
这样的平台是没有增量的,但有些经销商会说:“先做老客户,慢慢带新客户。”但实际上,老客户很难带来新客户。
这种说法的本质是无法直接获取新客户,只能从老客户入手。但是,如果你的平台只是为了防御老客户流失,那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在进攻型平台或者高质量平台面前,企图用一个商城来防御的行为不堪一击。因为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提升平台的质量才是关键。
如何成为不一样的
高质量平台型经销商?
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么关键在于找到专业的支持。我自荐成都来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我们的定位是快消品经销商专用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
我个人在2016年到2018年作为创始合伙人运营了惠进货平台,并在两年内从0做到了2亿元的规模,属于全平台的经销商。
2018年该平台被收购后退出,我个人也算是B2B领域里最早一拨成功退上岸的B2B经销商。
来肯能够给经销商提供什么好处?
第一、提供一体化的SaaS软件,包含B2B商城+进销存+财务+外勤+仓库WMS+配送等一体化软件,为经销商提效降本。
第二、平台赋能。很多经销商不论买了什么软件都很难独立搭建平台,而来肯提供咨询和微咨询,配合公司产品,帮助传统经销商升级成平台型经销商。
来肯的赋能效果如何?
一位东北的经销商在5、6月搭建了平台,和很多经销商遇到的问题一样,推不动或推动不下单,平均每天的订单额仅有2000元。
来肯在6月26日进行了微咨询,经过4天的调整,7月1日新方案上线后,日均订单额达到了1.45万元,比5月提高了600%;到7月底最后几天,每天达到1.7万元,是5月份的800%,而且这个方案仅实施了不到40%,另外60%的方案则需要时间去落实。8月份,整个增量客户就能做到100万。
讲了增量之后,就要讲质量。再来看这几个商城界面。
并不是说这些平台一定有问题,而是对于这一部分的经销商而言,大概率会遇到什么问题?
Q1:盈利缓慢—盈利周期会拖得很长(2、3年是常态)。
Q2:盈利不稳定—长期无法“稳定盈利”(这两个月赚钱下两个月就亏损)
但是很多人认为前期亏损是战略投入的一部分,这恰恰是陷入了误区:误把前期的亏损全部划定为战略亏损。
真正的战略亏损需要有清晰的战略投入预算,超出预算的都不是。
那为什么战略亏损是可以被接受的?原因在于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只要前期跑得快,销售额起来后就一定能盈利。
但是跑得快不代表未来能赚钱,比如掌和天下、云蚂蚁,最近的便利小二,包括阿里的零售通,哪一个跑得不快,哪一个不是上亿、数亿甚至几十亿,但最后都经不住“烧”。
重点是核心品类搭配决定了平台的盈利周期以及是否能稳定盈利。
这里总结出三个平台不能稳定盈利的核心因素。

第一、品类组合错,边际成本高。

第二、销量靠通货,动不动都错。

第三、盲目照抄其他成功的平台。
三个问题都是源于前期没有定位,为什么?
1. 定位的目标就是差异化竞争之道。
第一,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如果要学习应该学别人的思维、逻辑、运营底层,而不是照搬别人的商城、品类、搭配以及价格制定;
第二,与其更好,不如不同高质量平台有个核心目标是抢别人的客户,和别人一模一样你凭什么去抢?所以必须有不同点。
2. 如何定位?分别从市场维度、自身维度、竞争维度去考虑。
①市场维度:人口基数、消费习惯、消费水平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了品类搭配核心要求。
②竞争维度:分析竞品家数、竞品实力、竞对强势品类、强势区域…选择适合自己的打法。
③自身维度:资金实力、能力经验、人员规模、品牌沉淀…决定了发展节奏,专注自身,找准定位才能把事做好。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河南的一家经销商,去年10月份与来肯达成合作,但在正式合作之前,我们花了大约半年时间进行沟通,讨论具体的操作细节,包括何时启动、在哪里启动、如何突破以及使用什么战术和策略。所以自开仓以来就非常顺利。
当然,由于这家经销商的老板何总是一个人从外地来到郑州,现场租仓库、组建货品,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但从10月15日开仓到12月,三个月时间就实现了近100万元的销售额。
今年1月份何总对之前的定位进行了调整。从1月到4月,平均每天的销售额在2万到3万元之间。来肯在4月再次为他提供了第二次咨询,6月底完成了调整,7月1日新方案上线,上线后的前9天,销售额最高突破了8万元一天。
其中两大亮点,第一是增量,这家经销商平台的所有客户都是新增的,没有一个是老客户;第二是平台在9个月内实现了盈亏平衡,并且8月和9月预计至少还有20%以上的月度复合增长率。
这也说明了做平台经销商要靠思维、逻辑和底层能力,才可以在缩量市场中实现快速增长和盈利。
写在最后

这是我的微信二维码,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升级平台型经销商,或者你的平台推不动、没有增量、长期不能盈利,欢迎随时联系我。

最后,缩量时代的竞争,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抢走竞争对手的客户,防止自己的客户被抢走。在此祝大家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PS:对现场演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新经销》微信公众号的近期推送,我们将把嘉宾的演讲整理并发布,以飨读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第六届中国快消品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快消品硬折扣大会&第三届中国快消品经销商大会...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