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都在传一个小作文,说正在考虑进一步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允许规模高达38万亿元人民币的存量房贷寻求转按揭,降低居民债务负担。
1,存量按揭客户可以与银行重新协商房贷利率,而不用等到明年1月的重定价日。
2,也可以做转按揭,就是把现在的按揭贷款转到其他银行,并按照最新利率签订合同。
你看这传闻,说的还有模有样的。
先别激动,小作文的出处,是彭博,也是资深老作家了。
这家之前发的不少救市传闻,像商品房收储,保交楼,有的是得到过验证的。
但这种所谓的“知情人士”信源,有时候很不靠谱,总是把体量往夸张里说。市场这边就一片欢腾,最后一看,落地的力度完全跟传闻不是一个量级,又作鸟兽散。
这种事刚开始都是惊讶的大呼,啊,这么牛掰?
被类似传闻溜的多了,就淡定的“哦,又来这套是吧?”
我觉得,存量调整有可能,要实现转按揭很难。
随着首套房贷越降越低,存量与新增之间的利差不断扩大,又有大批人提前还贷,宏观上冲击银行的资产端,加重了对消费的挤出效应,这几个月已经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这个时点,下调存量房贷,减轻债务负担,确实是可以考虑的办法。
现在新发的首套房贷,在5年前看来简直低的不可思议,看新闻说,云南玉溪房贷利率降到2.95%,广州四大行首套房利率调到了3.2%。
看全国的话,可以参考贝壳研究院的百城房贷利率统计,2024年5月,百城主流首套房贷利率平均是3.45%,比4月份降了12bp。
他们的最新报告是5月份的,不知道这俩月为啥没更新。
要知道5月是517新政的第一个月,7月份又降了一次LPR,现在真实的首套房贷应该也就是3%出头。
而存量房贷去年降了一波后,大部分房贷还在4%以上,像2017-2021这几年利率下限比较高的一线城市,比如深圳,新发首套是LPR-45BP,2020年是LPR+30BP,房价+利率都高位站岗的业主不在少数。
深圳现在一套350万的房贷,利率从4.5%降到3.4%,每月少还2212元,一年就是26544元,30年下来快80万了。
新发和存量之间利差拉大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居民部门的缩表会加快,进而冲击金融与消费。
谁都不是傻子,低利率环境下,长债收益率和存款利率一直在降,5年期定存都降到1字头了,但凡有点钱,当然是提前还贷最划算。
所以,提前还贷的本质,就是买一个超长期的4%以上的理财,5年期LPR降的越多,超长期理财的性价比就越高。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理性人假设”,但是,个体的理性决策,往往会造成群体的非理性。
1,房贷是银行最优质的资产,都排队还贷,有的中小银行不讲武德还高息揽储,息差很难顶。
2,大规模的提前还贷,钱包就会攥的越来越紧,必然会对消费造成挤出效应。
你看今年一众消费公司发的财报,个顶个的差。
从星巴克、麦当劳到雀巢,从优衣库、LVMH,再到宝洁、欧莱雅,还有几大消费龙头,伊利营收和扣非净利润下降,茅台批零价跌破2500,五粮液、汾酒洋河二季度净利润环比甚至降了50%以上。
银行顶不住,消费起不来,创业就业机会跟着变少,又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未来收入的悲观预期。
缩小存量房贷和新发之间的利差,是打断负向循环链条的办法之一。
下面聊聊调整房贷的方式和影响。
去年调存量利率,是按照“下调至发放时城市利率下限”的方式,还要认定是首套,涉及了22万亿的规模,占存量按揭大概是58%,每年减少房贷利息支出1600亿~1700亿。
按中金的测算,假设存量按揭利率(估算4.0%),下调至新增利率水平(估算3.4%)平均下调60bp,估算减少利息支出2400亿元。
2023年降过存量利率后,存款利率马上降了10bp,抵消了息差的冲击。
如果这次降幅达到60BP,甚至允许转按揭,那存款利率至少要降15bp,才能抵消息差的影响。
总结一下,我觉着吧,降存量的三种方式:
1,降5年期LPR,政策利率换锚7天逆回购后,货币调控更灵活了,美联储年底前如果开始降息,咱们降息的压力会更小一些。
这个方式最容易实现,但弊端是新发房贷利率会更低,缩小利差有点难。
2,像去年一样调存量房贷,但不允许转按揭,这种方式能惠及更多有房族,但调整幅度可能不会太大。
3,全面放开,既允许业主和银行自主协商,也允许转按揭,这种方式存量利率降的最多。
但转按揭这口子一开,银行现在整体净息差已经低于合意净息差1.8%临界值了,一旦那些经营压力比较大的中小行恶性竞争,谁也无法预料会造成什么后果。
降LPR,最保守。
单降存量,更常规。
放开转按揭,最激进。
大家觉得会采取哪种方式?
这两天都在传一个小作文,说正在考虑进一步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允许规模高达38万亿元人民币的存量房贷寻求转按揭,降低居民债务负担。
1,存量按揭客户可以与银行重新协商房贷利率,而不用等到明年1月的重定价日。
2,也可以做转按揭,就是把现在的按揭贷款转到其他银行,并按照最新利率签订合同。
你看这传闻,说的还有模有样的。
先别激动,小作文的出处,是彭博,也是资深老作家了。
这家之前发的不少救市传闻,像商品房收储,保交楼,有的是得到过验证的。
但这种所谓的“知情人士”信源,有时候很不靠谱,总是把体量往夸张里说。市场这边就一片欢腾,最后一看,落地的力度完全跟传闻不是一个量级,又作鸟兽散。
这种事刚开始都是惊讶的大呼,啊,这么牛掰?
被类似传闻溜的多了,就淡定的“哦,又来这套是吧?”
我觉得,存量调整有可能,要实现转按揭很难。
随着首套房贷越降越低,存量与新增之间的利差不断扩大,又有大批人提前还贷,宏观上冲击银行的资产端,加重了对消费的挤出效应,这几个月已经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这个时点,下调存量房贷,减轻债务负担,确实是可以考虑的办法。
现在新发的首套房贷,在5年前看来简直低的不可思议,看新闻说,云南玉溪房贷利率降到2.95%,广州四大行首套房利率调到了3.2%。
看全国的话,可以参考贝壳研究院的百城房贷利率统计,2024年5月,百城主流首套房贷利率平均是3.45%,比4月份降了12bp。
他们的最新报告是5月份的,不知道这俩月为啥没更新。
要知道5月是517新政的第一个月,7月份又降了一次LPR,现在真实的首套房贷应该也就是3%出头。
而存量房贷去年降了一波后,大部分房贷还在4%以上,像2017-2021这几年利率下限比较高的一线城市,比如深圳,新发首套是LPR-45BP,2020年是LPR+30BP,房价+利率都高位站岗的业主不在少数。
深圳现在一套350万的房贷,利率从4.5%降到3.4%,每月少还2212元,一年就是26544元,30年下来快80万了。
新发和存量之间利差拉大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居民部门的缩表会加快,进而冲击金融与消费。
谁都不是傻子,低利率环境下,长债收益率和存款利率一直在降,5年期定存都降到1字头了,但凡有点钱,当然是提前还贷最划算。
所以,提前还贷的本质,就是买一个超长期的4%以上的理财,5年期LPR降的越多,超长期理财的性价比就越高。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理性人假设”,但是,个体的理性决策,往往会造成群体的非理性。
1,房贷是银行最优质的资产,都排队还贷,有的中小银行不讲武德还高息揽储,息差很难顶。
2,大规模的提前还贷,钱包就会攥的越来越紧,必然会对消费造成挤出效应。
你看今年一众消费公司发的财报,个顶个的差。
从星巴克、麦当劳到雀巢,从优衣库、LVMH,再到宝洁、欧莱雅,还有几大消费龙头,伊利营收和扣非净利润下降,茅台批零价跌破2500,五粮液、汾酒洋河二季度净利润环比甚至降了50%以上。
银行顶不住,消费起不来,创业就业机会跟着变少,又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未来收入的悲观预期。
缩小存量房贷和新发之间的利差,是打断负向循环链条的办法之一。
下面聊聊调整房贷的方式和影响。
去年调存量利率,是按照“下调至发放时城市利率下限”的方式,还要认定是首套,涉及了22万亿的规模,占存量按揭大概是58%,每年减少房贷利息支出1600亿~1700亿。
按中金的测算,假设存量按揭利率(估算4.0%),下调至新增利率水平(估算3.4%)平均下调60bp,估算减少利息支出2400亿元。
2023年降过存量利率后,存款利率马上降了10bp,抵消了息差的冲击。
如果这次降幅达到60BP,甚至允许转按揭,那存款利率至少要降15bp,才能抵消息差的影响。
总结一下,我觉着吧,降存量的三种方式:
1,降5年期LPR,政策利率换锚7天逆回购后,货币调控更灵活了,美联储年底前如果开始降息,咱们降息的压力会更小一些。
这个方式最容易实现,但弊端是新发房贷利率会更低,缩小利差有点难。
2,像去年一样调存量房贷,但不允许转按揭,这种方式能惠及更多有房族,但调整幅度可能不会太大。
3,全面放开,既允许业主和银行自主协商,也允许转按揭,这种方式存量利率降的最多。
但转按揭这口子一开,银行现在整体净息差已经低于合意净息差1.8%临界值了,一旦那些经营压力比较大的中小行恶性竞争,谁也无法预料会造成什么后果。
降LPR,最保守。
单降存量,更常规。
放开转按揭,最激进。
大家觉得会采取哪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