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手青,打工人的“受虐消费”新宠

DT商业观察

1个月前

因为见手青是云南地方特产,见过的人不多,吃过的人更少,加上中毒表现为产生幻觉,许多外地人充满了好奇,主动要求“受虐”“以身试毒”。...在这股热潮下,外地的云南餐厅纷纷推出见手青,吸引消费者打卡。

今年夏天,一个来自西南边境的神秘物种——见手青,在互联网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博主把镜头对准了见手青。

有人记录下用刀切开它的瞬间,切面瞬间变成了青蓝色,让人忍不住怀疑“梵高当年是不是也吃过见手青”;也有人不慎中毒,被拍下珍贵的返祖视频,摇头晃脑间喃喃自语,场面一度非常滑稽……

事实上,见手青是对一类野生菌的统称,这类菌在受到挤压、切割或撕裂后,会呈现出独特的靛青色,其中比较知名的品种有红葱牛肝菌、白葱牛肝菌、紫葱牛肝菌等。

就算没吃过见手青,你应该也听说过“见小人”的都市传说。因为见手青含有致幻成分,如果没有彻底煮熟,很容易导致中毒并产生幻觉。

网友们纷纷贡献段子。

(图片来源:抖音)

数据也印证了见手青的热度。根据数说聚合,每年7月,“见手青”的社媒声量都会显著上升,而今年7月的网络热度更是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进入8月,热度虽有所回落,但仍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显然,见手青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流量担当”,不少商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且从中发现了商机。

见手青,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

根据《DT商业观察》的统计,今年7月以来,“见手青”已经上了5次微博热搜。

热搜上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网友关注啥、爱看啥。

在见手青的热搜中,充斥着猎奇向的话题,比如“男子吃见手青中毒以为自己是奥特曼”“女子吃1斤见手青后看见一屋人”。可见它在网友心中的致幻毒蘑菇形象。

在小红书上,人们对“见手青”的讨论中,除了食材,聊得最多的也是中毒体验。

因为见手青有毒,必须煮熟才能吃,即便只是尝了尝汤的咸淡、舔了舔切菜的手指,或是不小心吸进了锅里的蒸汽,都可能引发中毒。

中毒的症状不一,主要是产生幻觉,看见“小人”。

有人症状较轻,吃完五六分钟,眼睛里开始跳出小金花。

“像你盯着照相机的闪光一样,但小小的,时不时来一个,越来越多。”

也有人症状稍微严重,会看到卧室的吊灯变成了水晶灯,还有大水母在飞。

“我揉揉眼睛,卧室门的周围也长满了荆棘,看不清形态的躁点组合在不断变换形态”。

因为见手青是云南地方特产,见过的人不多,吃过的人更少,加上中毒表现为产生幻觉,许多外地人充满了好奇,主动要求“受虐”“以身试毒”。

本地人也开始玩梗,给外地网友出谋划策:还是去云南吃吧,医生有经验。

(图片来源:小红书)

不过,玩梗归玩梗,还是有不少负责任的网友,尤其是中毒过的“病友”,告诫大家,不要把危险行为娱乐化。

见手青中毒很可能造成神经损伤,并且伤害不可逆。吃菌还需谨慎。

见手青火了,云南餐厅和本地商户成最大赢家

云南人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从小吃到大的野生菌,有一天会成为稀罕事物,让全国各地的食客为之疯狂。

见手青的火热,最快反映到餐厅生意中。

以前,新鲜的菌子运送不方便,只有本地人得以享受美味,而今国内物流发达,全国各地的老饕们都能一饱见手青的口福。

因为不熟悉做法,害怕中毒,许多人选择下馆子吃。《DT商业观察》查看了上海的云南餐厅,见手青最常见的做法是炒菜和火锅。

为了避免客人看到“小人”,餐厅对见手青的处理有着严格把控。

如果炒菜,店家要确保见手青上桌前已经炒熟;如果下火锅,餐厅也设定了时间标准——必须煮够25分钟才能动筷,在此期间锅里其他食物都不能吃,餐具也不能接触到汤底。时间一到,服务员会舀一勺汤底作为样本,如果客人出现任何不适,就用它来明确责任。

在小红书上,不少探店笔记都把“见手青”放在标题中,如《在南京!吃上了见手青!》《到传说中的云南驻沪办餐厅吃见手青啦~》《湖州真的有……吃到见手青了》。

不去云南,就能吃上一顿见手青,俨然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流量收割机”。

在这股热潮下,外地的云南餐厅纷纷推出见手青,吸引消费者打卡。在大众点评上,不少餐厅下都有这样的评论——“奔着见手青来的”“点了江湖传说中的见手青”。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上海白领关立来(化名)也是其中一员,为了尝到见手青,她在某家云南餐厅排了一个多小时队,结果被告知见手青已经卖光。

毛毛(化名)也慕名打卡了上海某家云南餐厅,尽管队伍很长,服务员还是向她打了包票,“放心,见手青肯定有”。

最后,毛毛如愿吃到了见手青,但场面一度混乱。“店里人很多,服务员特别忙,桌子上有脏东西都没人收拾,服务员问我着不着急吃饭,不着急就帮我收拾下,看他的意思,如果着急就不收拾了。”

此外,见手青太火,还导致部分菜品不能点单。毛毛称:“我们想点一份单人鸡汤,服务员说做不了,因为后厨太忙了,可能都在炒菌子吧,没办法给我们做其他菜品。”

就这样,云南餐馆的生意越做越旺,作为上游供应链的云南本地野生菌商户,也将流量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钞票。

一位专供C端消费者的精品野生菌商家告诉《DT商业观察》,从去年开始,找她买见手青的人明显变多了,因为抖音上“红杆杆白伞伞,吃完一起躺板板”的歌词非常火,有许多消费者点名来买。

淘宝等电商平台的云南野生菌商家也抓住了热潮,将见手青销往全国各地。在一家野生菌特产批发店里,一斤精品红葱牛肝菌售价148元,已卖出3000多单,其中有200多单销往上海,100多单销往北京。

也有不少消费者对见手青感到好奇,买回家亲自下厨。

在商品问答区里,许多人认真咨询见手青的烹饪方法、食用安全性、存储方式,例如“绝对烧熟后,小朋友可以尝尝吗?”“弄多久才能熟啊?怎么判断熟没熟?”

根据央视新闻的采访,今年7月,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的商家表示,最近牛肝菌量价齐涨,能占到每日销量的40%。

见手青成为新流行元素,但大多数只是“噱头”

除了火锅、炒菜等常规吃法,一些商家还把“见手青”当成流行元素,融进其他产品里,比如见手青dirty、见手青啤酒、见手青冰淇淋。

在社交媒体上,上海一家咖啡快闪店的见手青dirty人气高涨。

尽管38元一杯的价格不输星巴克,依然吸引了许多消费者来打卡,甚至有外地博主开车三小时专程来品尝。受限于高人气,每天限量供应仅100杯。

蓝绿混合的魔幻色调,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新奇感,网友们纷纷留言调侃“会不会出事?”“老夫请求一战”。

(图片来源:小红书

实际上,这款见手青dirty里面并没有见手青——它只是用蓝色和绿色的螺旋藻粉,调配出青绿色效果,用黑松露粉营造出菌菇风味,喝多少杯也不会看见小人。

尽管尝过鲜的消费者,已经留下了“味道奇怪”“没必要特意去喝”的评价,依然有人愿意为视觉效果买单。

抖音博主 @云南山妹子,今年3月也发布了一条短视频,称自家推出了首款见手青精酿啤酒,这则短视频底下,点赞排在第一位的评价是:喝了会见到小人吗?

换言之,消费者们来尝试见手青相关的产品,味道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重要的还是猎奇感、刺激感。

见手青虽然是流量密码,但很难有持续的转化和复购。吃过一次见手青的毛毛告诉《DT商业观察》,自己是因为好奇去吃见手青,觉得味道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价格也贵,不会再去吃

写在最后

一个和见手青很像但更出圈的元素可能是“香菜”。

在互联网上,香菜因为其口味争议一直褒贬不一,也不乏品牌结合香菜元素推出猎奇产品。但是,部分品牌已经推出了和香菜元素结合得不错的大单品,并获得了复购。比如白象的香菜面,消费者评价“香菜味浓”“好吃”“买了好几次”的不在少数。

相比之下,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出现带见手青元素的大单品。

结合采访,我们认为见手青还没走出小众的原因有几点:

首先,见手青是“时令菜”——它的采摘季节集中在夏、秋季节,而香菜全年都有。

其次,当消费者品尝菌菇时,人们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味道本身,更在于口感上的体验。

一位消费者告诉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见手青的口感,“滑嫩滑嫩的,像肉一样鲜美”,反而对见手青的味道印象模糊,“什么味儿真的忘了,主要吃的是口感”。

然而,口感的复制比味道更加复杂,很难通过配方来实现。对于产品开发者而言,如果要将“见手青口味”引入新品中,如何保持其独特口感,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最后,见手青作为含有毒素的野生菌,难以直接添加进产品中,这也极大地限制了“见手青口味”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在互联网上,已经有部分消费者,对“吃见手青见小人”话题娱乐化倾向表达了担忧,认为大家不应该“视中毒为儿戏”。面对诸如此类的特殊食材,可以开玩笑,但不能开得太过火。

这对于品牌来说,也是一个需要规避的风险问题。

(题图来源:@一坐一忘云南菜官方微博)

作    者:林美汕
编    :张晨阳设    计:戚桐珲

运    营:苏洪锐     监    制:李晶禹

因为见手青是云南地方特产,见过的人不多,吃过的人更少,加上中毒表现为产生幻觉,许多外地人充满了好奇,主动要求“受虐”“以身试毒”。...在这股热潮下,外地的云南餐厅纷纷推出见手青,吸引消费者打卡。

今年夏天,一个来自西南边境的神秘物种——见手青,在互联网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博主把镜头对准了见手青。

有人记录下用刀切开它的瞬间,切面瞬间变成了青蓝色,让人忍不住怀疑“梵高当年是不是也吃过见手青”;也有人不慎中毒,被拍下珍贵的返祖视频,摇头晃脑间喃喃自语,场面一度非常滑稽……

事实上,见手青是对一类野生菌的统称,这类菌在受到挤压、切割或撕裂后,会呈现出独特的靛青色,其中比较知名的品种有红葱牛肝菌、白葱牛肝菌、紫葱牛肝菌等。

就算没吃过见手青,你应该也听说过“见小人”的都市传说。因为见手青含有致幻成分,如果没有彻底煮熟,很容易导致中毒并产生幻觉。

网友们纷纷贡献段子。

(图片来源:抖音)

数据也印证了见手青的热度。根据数说聚合,每年7月,“见手青”的社媒声量都会显著上升,而今年7月的网络热度更是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进入8月,热度虽有所回落,但仍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显然,见手青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流量担当”,不少商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且从中发现了商机。

见手青,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

根据《DT商业观察》的统计,今年7月以来,“见手青”已经上了5次微博热搜。

热搜上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网友关注啥、爱看啥。

在见手青的热搜中,充斥着猎奇向的话题,比如“男子吃见手青中毒以为自己是奥特曼”“女子吃1斤见手青后看见一屋人”。可见它在网友心中的致幻毒蘑菇形象。

在小红书上,人们对“见手青”的讨论中,除了食材,聊得最多的也是中毒体验。

因为见手青有毒,必须煮熟才能吃,即便只是尝了尝汤的咸淡、舔了舔切菜的手指,或是不小心吸进了锅里的蒸汽,都可能引发中毒。

中毒的症状不一,主要是产生幻觉,看见“小人”。

有人症状较轻,吃完五六分钟,眼睛里开始跳出小金花。

“像你盯着照相机的闪光一样,但小小的,时不时来一个,越来越多。”

也有人症状稍微严重,会看到卧室的吊灯变成了水晶灯,还有大水母在飞。

“我揉揉眼睛,卧室门的周围也长满了荆棘,看不清形态的躁点组合在不断变换形态”。

因为见手青是云南地方特产,见过的人不多,吃过的人更少,加上中毒表现为产生幻觉,许多外地人充满了好奇,主动要求“受虐”“以身试毒”。

本地人也开始玩梗,给外地网友出谋划策:还是去云南吃吧,医生有经验。

(图片来源:小红书)

不过,玩梗归玩梗,还是有不少负责任的网友,尤其是中毒过的“病友”,告诫大家,不要把危险行为娱乐化。

见手青中毒很可能造成神经损伤,并且伤害不可逆。吃菌还需谨慎。

见手青火了,云南餐厅和本地商户成最大赢家

云南人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从小吃到大的野生菌,有一天会成为稀罕事物,让全国各地的食客为之疯狂。

见手青的火热,最快反映到餐厅生意中。

以前,新鲜的菌子运送不方便,只有本地人得以享受美味,而今国内物流发达,全国各地的老饕们都能一饱见手青的口福。

因为不熟悉做法,害怕中毒,许多人选择下馆子吃。《DT商业观察》查看了上海的云南餐厅,见手青最常见的做法是炒菜和火锅。

为了避免客人看到“小人”,餐厅对见手青的处理有着严格把控。

如果炒菜,店家要确保见手青上桌前已经炒熟;如果下火锅,餐厅也设定了时间标准——必须煮够25分钟才能动筷,在此期间锅里其他食物都不能吃,餐具也不能接触到汤底。时间一到,服务员会舀一勺汤底作为样本,如果客人出现任何不适,就用它来明确责任。

在小红书上,不少探店笔记都把“见手青”放在标题中,如《在南京!吃上了见手青!》《到传说中的云南驻沪办餐厅吃见手青啦~》《湖州真的有……吃到见手青了》。

不去云南,就能吃上一顿见手青,俨然已经成为互联网上的“流量收割机”。

在这股热潮下,外地的云南餐厅纷纷推出见手青,吸引消费者打卡。在大众点评上,不少餐厅下都有这样的评论——“奔着见手青来的”“点了江湖传说中的见手青”。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上海白领关立来(化名)也是其中一员,为了尝到见手青,她在某家云南餐厅排了一个多小时队,结果被告知见手青已经卖光。

毛毛(化名)也慕名打卡了上海某家云南餐厅,尽管队伍很长,服务员还是向她打了包票,“放心,见手青肯定有”。

最后,毛毛如愿吃到了见手青,但场面一度混乱。“店里人很多,服务员特别忙,桌子上有脏东西都没人收拾,服务员问我着不着急吃饭,不着急就帮我收拾下,看他的意思,如果着急就不收拾了。”

此外,见手青太火,还导致部分菜品不能点单。毛毛称:“我们想点一份单人鸡汤,服务员说做不了,因为后厨太忙了,可能都在炒菌子吧,没办法给我们做其他菜品。”

就这样,云南餐馆的生意越做越旺,作为上游供应链的云南本地野生菌商户,也将流量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钞票。

一位专供C端消费者的精品野生菌商家告诉《DT商业观察》,从去年开始,找她买见手青的人明显变多了,因为抖音上“红杆杆白伞伞,吃完一起躺板板”的歌词非常火,有许多消费者点名来买。

淘宝等电商平台的云南野生菌商家也抓住了热潮,将见手青销往全国各地。在一家野生菌特产批发店里,一斤精品红葱牛肝菌售价148元,已卖出3000多单,其中有200多单销往上海,100多单销往北京。

也有不少消费者对见手青感到好奇,买回家亲自下厨。

在商品问答区里,许多人认真咨询见手青的烹饪方法、食用安全性、存储方式,例如“绝对烧熟后,小朋友可以尝尝吗?”“弄多久才能熟啊?怎么判断熟没熟?”

根据央视新闻的采访,今年7月,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的商家表示,最近牛肝菌量价齐涨,能占到每日销量的40%。

见手青成为新流行元素,但大多数只是“噱头”

除了火锅、炒菜等常规吃法,一些商家还把“见手青”当成流行元素,融进其他产品里,比如见手青dirty、见手青啤酒、见手青冰淇淋。

在社交媒体上,上海一家咖啡快闪店的见手青dirty人气高涨。

尽管38元一杯的价格不输星巴克,依然吸引了许多消费者来打卡,甚至有外地博主开车三小时专程来品尝。受限于高人气,每天限量供应仅100杯。

蓝绿混合的魔幻色调,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新奇感,网友们纷纷留言调侃“会不会出事?”“老夫请求一战”。

(图片来源:小红书

实际上,这款见手青dirty里面并没有见手青——它只是用蓝色和绿色的螺旋藻粉,调配出青绿色效果,用黑松露粉营造出菌菇风味,喝多少杯也不会看见小人。

尽管尝过鲜的消费者,已经留下了“味道奇怪”“没必要特意去喝”的评价,依然有人愿意为视觉效果买单。

抖音博主 @云南山妹子,今年3月也发布了一条短视频,称自家推出了首款见手青精酿啤酒,这则短视频底下,点赞排在第一位的评价是:喝了会见到小人吗?

换言之,消费者们来尝试见手青相关的产品,味道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重要的还是猎奇感、刺激感。

见手青虽然是流量密码,但很难有持续的转化和复购。吃过一次见手青的毛毛告诉《DT商业观察》,自己是因为好奇去吃见手青,觉得味道上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价格也贵,不会再去吃

写在最后

一个和见手青很像但更出圈的元素可能是“香菜”。

在互联网上,香菜因为其口味争议一直褒贬不一,也不乏品牌结合香菜元素推出猎奇产品。但是,部分品牌已经推出了和香菜元素结合得不错的大单品,并获得了复购。比如白象的香菜面,消费者评价“香菜味浓”“好吃”“买了好几次”的不在少数。

相比之下,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出现带见手青元素的大单品。

结合采访,我们认为见手青还没走出小众的原因有几点:

首先,见手青是“时令菜”——它的采摘季节集中在夏、秋季节,而香菜全年都有。

其次,当消费者品尝菌菇时,人们的关注点不仅仅在于味道本身,更在于口感上的体验。

一位消费者告诉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见手青的口感,“滑嫩滑嫩的,像肉一样鲜美”,反而对见手青的味道印象模糊,“什么味儿真的忘了,主要吃的是口感”。

然而,口感的复制比味道更加复杂,很难通过配方来实现。对于产品开发者而言,如果要将“见手青口味”引入新品中,如何保持其独特口感,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最后,见手青作为含有毒素的野生菌,难以直接添加进产品中,这也极大地限制了“见手青口味”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在互联网上,已经有部分消费者,对“吃见手青见小人”话题娱乐化倾向表达了担忧,认为大家不应该“视中毒为儿戏”。面对诸如此类的特殊食材,可以开玩笑,但不能开得太过火。

这对于品牌来说,也是一个需要规避的风险问题。

(题图来源:@一坐一忘云南菜官方微博)

作    者:林美汕
编    :张晨阳设    计:戚桐珲

运    营:苏洪锐     监    制:李晶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