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见证中国汽车设计发展

汽车商业评论

1个月前

从“中国汽车设计现状与设计师的未来”伊始,到“中国自主品牌设计新思维”,再到“中国汽车设计管理如何塑造品牌”,连续三年,我们不断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中国汽车设计的困境与出路。

撰文/ 路   行

编辑/ 刘宝华

设计/ 赵昊然

1995年,乔布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微软。他说:“微软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完全没有品味……让我感到难过的不是微软的成功,而是他们只做出三流的产品。他们的产品没有灵魂,没有精神启发性,非常平庸。”

带着这样的思考,1997年,重回苹果担任CEO的乔布斯主导开发了一则广告,并提出一句口号来传递这家企业的价值观:Think Different。

后来的故事大家似乎耳熟能详,苹果iPhone上市时以革命性的“全触屏+Home键”极简主义设计彻底颠覆了功能手机时代,伟大而经典的作品就此诞生。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持续的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长期成功的关键,这个道理放在汽车领域也同样适用。

“汽车设计分为两条路,一条是致敬经典,这会很容易,也不会犯错;而更难走的路,是坚持原创,用自己的设计理念创造下一个经典。早在3年前,极越成立之初就为此讨论过,我们不想‘像素级复刻’,那就——创造经典。”

8月2日,极越07美学品鉴会在ROBO Base举行,在此次品鉴会上,极越首席执行官夏一平表达了上述看法,这与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设计议题不谋而合——就在今年的6月14日下午,就“中国汽车设计致敬经典还是原创”这一话题,嘉宾们曾展开丰富而深刻的探讨。

从2012年4月举办的第4届汽车蓝皮书论坛开始,设计板块成为蓝皮书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从无错过。从某种程度来说,汽车蓝皮书论坛正在伴随着汽车设计行业一同成长。

在今年蓝皮书论坛已经走到了第十六个年头的时候,回首过去,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正在发生变化?

初心不变

回顾中国汽车的历史,自主品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历程。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对外资汽车公司的准入限制逐渐放开,福特、奔驰、宝马、丰田等国际汽车品牌涌入中国。彼时,作为新兴市场,我国本土车企正处于建立自有品牌的摸索时期,受到欧美日韩等汽车设计理念影响,审美标准尚未形成体系。此后十余年中,经济进入繁荣期,市场需求日渐旺盛,自主品牌得以迅速成长,与时俱进。

在此节点,中国汽车人已然意识到依靠务实性模仿无法满足当下市场竞争中消费者的进一步需求,人们对车的期待越来越多,越来越挑剔,关于汽车造型设计的思考变成重要且紧急的任务之一。

肩负着推动中国汽车向前进的使命,2012年,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第一次加入汽车设计板块讨论。从“中国汽车设计现状与设计师的未来”伊始,到“中国自主品牌设计新思维”,再到“中国汽车设计管理如何塑造品牌”,连续三年,我们不断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中国汽车设计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再往后发展,2015年,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新能源汽车实现超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第七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主题定位于“汽车四化”,这既是汽车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无法回避的议题,也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和重构的重要方向。

之后几年,时移世异,电动化、智能化的迅猛发展势头不可阻挡,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传统汽车的认知和想象,互联网巨头在汽车行业纷纷布局,造车新势力以强势姿态站到汽车产业变革的舞台。

过往历史证明,汽车设计的自成体系与创新进化的过程,也就是汽车公司洞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磨合过程。在这个时期,中国蓝皮书论坛抓住了技术变革下的时代脉搏,设计专题讨论“汽车四化下的设计创新”“突破汽车设计传统”“设计:个人、共享与新物种”“数字化时代的汽车造型设计:跟风与潮流”。

面对一个快速迭代的市场、面对着拥有更多新需求的消费者,随着与国外设计公司交流合作的增多、本土设计师的成长与沉淀,以及国外知名设计师的加盟,多年积累的经验开花结果,中国汽车设计进入国际化设计的大语境中。国内有积累的大车企纷纷提出了品牌战略,此时的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创意灵感,设计师要在体验方式上有全方位的思考和回应。我们聊“国潮”、聊新汽车、聊广义的汽车设计,这是交给当今时代的一张答卷。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超3亿辆,已经普及到一定程度,再加上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快速发展,市场开始呈现出基本性能同质化的现象。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似乎每个人都对“内卷”有着深切的体会,汽车设计也在此时面临着新的痛苦与困境。中国汽车设计,乃至全球汽车设计,现在缺少当代意义的新事物。设计是保持差异化的一把利器,如今汽车风格还是停滞不前。在此背景之下,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讨论“新汽车造型设计如何能本质突破”“造型设计逻辑变化了吗?”“中国汽车设计致敬经典还是原创?”,寻找困局下的出路。

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这是哲学中提到的事物发展的必然走向。彼时,中国自主车企在建立自身品牌过程中,我们探讨设计应该、能够发挥的作用;现在,我们回溯中国汽车设计DNA的形成过程,寻找当下中国汽车设计的标签,持续关注设计行业发展动向。

持续进化中

2012年4月7日,主题为“挑战与变革”的第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北京望京昆泰酒店举行,包括众多中国汽车工业界人士在内的各界精英人士,由此能够在一起沟通交流、激浊扬清,凝聚中国汽车的力量。

在论坛现场,第一代红旗设计师贾延良、上海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原设计策略组组长钟伯光、时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严扬、时任阿尔特(中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群一、时任广汽乘用车设计总监张帆、时任通用汽车中国前瞻设计中心设计总监乌琳高娃、时任中国一汽技术中心设计师常冰共同参与了“中国汽车设计现状与设计师的未来”的讨论,这是蓝皮书历年中第一次将汽车设计列为讨论主题之一。

“我觉得我们的媒体也好,我们的市场也好,来看待我们自主品牌的创新有的时候往往戴有一点有色眼镜,我们在评价自主品牌的设计往往在说哪一点和别的什么车比较像,但是我们在评论这些大牌厂家推出的车的时候我们会说哪一点和别人不像,在哪一点是更新的。”

当时的论坛上,一位嘉宾作出如此铿锵有力的发言。

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由汽车商业评论于2009年3月发起,每一届聚焦中国汽车产业当前热点话题和前沿趋势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说真话、干货多成为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行业的标签。今年,已经举办到第十六届。

还记得第一次参与蓝皮书论坛的情景和感受吗?跨越十几年的时间回看,这些年,行业与您本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面对记者提出的上述问题时,一位车企头部设计师说:“当时中国汽车产业和设计行业都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有很多不足和缺失,但恰恰是发展的机会所在。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让世人惊叹;汽车设计行业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从跟随到引领!我本人作为这一进程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推动者,非常感慨,既为这段快速发展的经历而骄傲,又为面对不断升级的挑战而不能分毫懈怠,痛并快乐着。”

他说道:“咱们论坛办了16届,我有幸参与了其中几次。我觉得这些行业交流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我印象最深的是论坛每年都有一个主题,既是对当下面临问题的归纳,回顾来看也是对每一个特定发展阶段的注角,非常有意义。”

北京中创优品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轩辕之学副校长孙学琛表示,第一次参加蓝皮书论坛,刚好是她在十年造型设计工作后,彼时,她刚被公司跨业务领域调到销售公司,负责品牌及产品设计统筹管理的阶段,“回想在蓝皮书论坛设计分论坛的讨论时,让我在交流观点的同时加深了思考,从此立足点即是行业视角。”

她表示,十几年的时间里,她职业成长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造型设计专业领域内的提升(造型设计到设计理念到设计策略);第二阶段,跨到销售公司,从市场导向、消费者客户立场,推进以设计管理塑造品牌形象;第三阶段,到为车企创建第一个用户思维的创新设计中心,涵盖用户研究、用户体验服务设计、品牌设计和造型设计;第四阶段,直至通过中欧商学院系统性的EMBA知识学习,再知行合一创业去商业实践。又在疫情前有缘加入轩辕之学,将车企经历、商学院经历和创业经历结合,学以致用,筹划组织课程。

“四个阶段回顾起来,全程都有与蓝皮书论坛的交集点,给了我行业学习的机会,也给了我发表观点和与高手探讨请教的机会,十几年里对我的发展有非常多的促进。”孙学琛总结道。

另外一位汽车行业的设计负责人在谈及这个话题时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师在不同阶段要不断迭代和提升,他就走了这条成长的路线。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在做稿子设计,或者做油泥模型,后来对工程越来越了解,怎么去与供应商、工厂沟通,再到去思考消费者要的到底什么东西,给消费者提供是什么样的设计,包括什么样的设计有可能我们很多设计师有可能是在自嗨,有可能消费者不会买单。

他认为设计师对宏观的商业的模式,要更多的要学习,要更多的了解,对工程制造的技术也要更多的学习,更多的了解,这样的话才能够变成一个全面化的很强的商业的设计师。

当我们聊起中国汽车行业的崛起之路时,如此宏大的叙事应当倚马万言,时代的发展是由无数人的奋斗推动的,在汽车设计发展的进程中,有无数的设计师心怀热爱而来,彼时,他们年轻的脸孔上充满了对于行业的希望与热情,也正在奔赴梦想中的远方。

面对着前有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汽车的发展不免经历一些阵痛,但正是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场面,才为如今这个世界第一的汽车市场注入了更多活力,蓝皮书论坛正像是一段伟大历史的见证者,与无数的汽车行业奋斗者同行。


最早明年,电动汽车就会比燃油车还便宜


极氪车主拉横幅背后,智能汽车终成手机


红旗金葵花,做世界的中国汽车


重起炉灶,特斯拉的UBI车险有戏吗


点击阅读原文

从“中国汽车设计现状与设计师的未来”伊始,到“中国自主品牌设计新思维”,再到“中国汽车设计管理如何塑造品牌”,连续三年,我们不断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中国汽车设计的困境与出路。

撰文/ 路   行

编辑/ 刘宝华

设计/ 赵昊然

1995年,乔布斯曾经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微软。他说:“微软唯一的问题是,他们完全没有品味……让我感到难过的不是微软的成功,而是他们只做出三流的产品。他们的产品没有灵魂,没有精神启发性,非常平庸。”

带着这样的思考,1997年,重回苹果担任CEO的乔布斯主导开发了一则广告,并提出一句口号来传递这家企业的价值观:Think Different。

后来的故事大家似乎耳熟能详,苹果iPhone上市时以革命性的“全触屏+Home键”极简主义设计彻底颠覆了功能手机时代,伟大而经典的作品就此诞生。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持续的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长期成功的关键,这个道理放在汽车领域也同样适用。

“汽车设计分为两条路,一条是致敬经典,这会很容易,也不会犯错;而更难走的路,是坚持原创,用自己的设计理念创造下一个经典。早在3年前,极越成立之初就为此讨论过,我们不想‘像素级复刻’,那就——创造经典。”

8月2日,极越07美学品鉴会在ROBO Base举行,在此次品鉴会上,极越首席执行官夏一平表达了上述看法,这与第十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设计议题不谋而合——就在今年的6月14日下午,就“中国汽车设计致敬经典还是原创”这一话题,嘉宾们曾展开丰富而深刻的探讨。

从2012年4月举办的第4届汽车蓝皮书论坛开始,设计板块成为蓝皮书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从无错过。从某种程度来说,汽车蓝皮书论坛正在伴随着汽车设计行业一同成长。

在今年蓝皮书论坛已经走到了第十六个年头的时候,回首过去,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正在发生变化?

初心不变

回顾中国汽车的历史,自主品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历程。

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对外资汽车公司的准入限制逐渐放开,福特、奔驰、宝马、丰田等国际汽车品牌涌入中国。彼时,作为新兴市场,我国本土车企正处于建立自有品牌的摸索时期,受到欧美日韩等汽车设计理念影响,审美标准尚未形成体系。此后十余年中,经济进入繁荣期,市场需求日渐旺盛,自主品牌得以迅速成长,与时俱进。

在此节点,中国汽车人已然意识到依靠务实性模仿无法满足当下市场竞争中消费者的进一步需求,人们对车的期待越来越多,越来越挑剔,关于汽车造型设计的思考变成重要且紧急的任务之一。

肩负着推动中国汽车向前进的使命,2012年,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第一次加入汽车设计板块讨论。从“中国汽车设计现状与设计师的未来”伊始,到“中国自主品牌设计新思维”,再到“中国汽车设计管理如何塑造品牌”,连续三年,我们不断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中国汽车设计的困境与出路。

时间再往后发展,2015年,汽车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新能源汽车实现超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第七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主题定位于“汽车四化”,这既是汽车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无法回避的议题,也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和重构的重要方向。

之后几年,时移世异,电动化、智能化的迅猛发展势头不可阻挡,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传统汽车的认知和想象,互联网巨头在汽车行业纷纷布局,造车新势力以强势姿态站到汽车产业变革的舞台。

过往历史证明,汽车设计的自成体系与创新进化的过程,也就是汽车公司洞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磨合过程。在这个时期,中国蓝皮书论坛抓住了技术变革下的时代脉搏,设计专题讨论“汽车四化下的设计创新”“突破汽车设计传统”“设计:个人、共享与新物种”“数字化时代的汽车造型设计:跟风与潮流”。

面对一个快速迭代的市场、面对着拥有更多新需求的消费者,随着与国外设计公司交流合作的增多、本土设计师的成长与沉淀,以及国外知名设计师的加盟,多年积累的经验开花结果,中国汽车设计进入国际化设计的大语境中。国内有积累的大车企纷纷提出了品牌战略,此时的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创意灵感,设计师要在体验方式上有全方位的思考和回应。我们聊“国潮”、聊新汽车、聊广义的汽车设计,这是交给当今时代的一张答卷。

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超3亿辆,已经普及到一定程度,再加上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快速发展,市场开始呈现出基本性能同质化的现象。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似乎每个人都对“内卷”有着深切的体会,汽车设计也在此时面临着新的痛苦与困境。中国汽车设计,乃至全球汽车设计,现在缺少当代意义的新事物。设计是保持差异化的一把利器,如今汽车风格还是停滞不前。在此背景之下,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讨论“新汽车造型设计如何能本质突破”“造型设计逻辑变化了吗?”“中国汽车设计致敬经典还是原创?”,寻找困局下的出路。

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这是哲学中提到的事物发展的必然走向。彼时,中国自主车企在建立自身品牌过程中,我们探讨设计应该、能够发挥的作用;现在,我们回溯中国汽车设计DNA的形成过程,寻找当下中国汽车设计的标签,持续关注设计行业发展动向。

持续进化中

2012年4月7日,主题为“挑战与变革”的第四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北京望京昆泰酒店举行,包括众多中国汽车工业界人士在内的各界精英人士,由此能够在一起沟通交流、激浊扬清,凝聚中国汽车的力量。

在论坛现场,第一代红旗设计师贾延良、上海通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原设计策略组组长钟伯光、时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严扬、时任阿尔特(中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陈群一、时任广汽乘用车设计总监张帆、时任通用汽车中国前瞻设计中心设计总监乌琳高娃、时任中国一汽技术中心设计师常冰共同参与了“中国汽车设计现状与设计师的未来”的讨论,这是蓝皮书历年中第一次将汽车设计列为讨论主题之一。

“我觉得我们的媒体也好,我们的市场也好,来看待我们自主品牌的创新有的时候往往戴有一点有色眼镜,我们在评价自主品牌的设计往往在说哪一点和别的什么车比较像,但是我们在评论这些大牌厂家推出的车的时候我们会说哪一点和别人不像,在哪一点是更新的。”

当时的论坛上,一位嘉宾作出如此铿锵有力的发言。

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由汽车商业评论于2009年3月发起,每一届聚焦中国汽车产业当前热点话题和前沿趋势问题展开深入探讨。说真话、干货多成为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行业的标签。今年,已经举办到第十六届。

还记得第一次参与蓝皮书论坛的情景和感受吗?跨越十几年的时间回看,这些年,行业与您本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面对记者提出的上述问题时,一位车企头部设计师说:“当时中国汽车产业和设计行业都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有很多不足和缺失,但恰恰是发展的机会所在。经过十几年的变迁,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让世人惊叹;汽车设计行业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从跟随到引领!我本人作为这一进程的亲历者、参与者也是推动者,非常感慨,既为这段快速发展的经历而骄傲,又为面对不断升级的挑战而不能分毫懈怠,痛并快乐着。”

他说道:“咱们论坛办了16届,我有幸参与了其中几次。我觉得这些行业交流活动还是很有意义的,我印象最深的是论坛每年都有一个主题,既是对当下面临问题的归纳,回顾来看也是对每一个特定发展阶段的注角,非常有意义。”

北京中创优品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轩辕之学副校长孙学琛表示,第一次参加蓝皮书论坛,刚好是她在十年造型设计工作后,彼时,她刚被公司跨业务领域调到销售公司,负责品牌及产品设计统筹管理的阶段,“回想在蓝皮书论坛设计分论坛的讨论时,让我在交流观点的同时加深了思考,从此立足点即是行业视角。”

她表示,十几年的时间里,她职业成长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从造型设计专业领域内的提升(造型设计到设计理念到设计策略);第二阶段,跨到销售公司,从市场导向、消费者客户立场,推进以设计管理塑造品牌形象;第三阶段,到为车企创建第一个用户思维的创新设计中心,涵盖用户研究、用户体验服务设计、品牌设计和造型设计;第四阶段,直至通过中欧商学院系统性的EMBA知识学习,再知行合一创业去商业实践。又在疫情前有缘加入轩辕之学,将车企经历、商学院经历和创业经历结合,学以致用,筹划组织课程。

“四个阶段回顾起来,全程都有与蓝皮书论坛的交集点,给了我行业学习的机会,也给了我发表观点和与高手探讨请教的机会,十几年里对我的发展有非常多的促进。”孙学琛总结道。

另外一位汽车行业的设计负责人在谈及这个话题时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师在不同阶段要不断迭代和提升,他就走了这条成长的路线。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在做稿子设计,或者做油泥模型,后来对工程越来越了解,怎么去与供应商、工厂沟通,再到去思考消费者要的到底什么东西,给消费者提供是什么样的设计,包括什么样的设计有可能我们很多设计师有可能是在自嗨,有可能消费者不会买单。

他认为设计师对宏观的商业的模式,要更多的要学习,要更多的了解,对工程制造的技术也要更多的学习,更多的了解,这样的话才能够变成一个全面化的很强的商业的设计师。

当我们聊起中国汽车行业的崛起之路时,如此宏大的叙事应当倚马万言,时代的发展是由无数人的奋斗推动的,在汽车设计发展的进程中,有无数的设计师心怀热爱而来,彼时,他们年轻的脸孔上充满了对于行业的希望与热情,也正在奔赴梦想中的远方。

面对着前有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汽车的发展不免经历一些阵痛,但正是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场面,才为如今这个世界第一的汽车市场注入了更多活力,蓝皮书论坛正像是一段伟大历史的见证者,与无数的汽车行业奋斗者同行。


最早明年,电动汽车就会比燃油车还便宜


极氪车主拉横幅背后,智能汽车终成手机


红旗金葵花,做世界的中国汽车


重起炉灶,特斯拉的UBI车险有戏吗


点击阅读原文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