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在湖北: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企观国资

6年前

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央企与武汉市政府及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投资总额巨大,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方将以汽车产业链为纽带,不断深化全方位合作,共同推进更多优质产业和项目落地,打造企地合作共赢的新标杆。

央企与湖北的合作历史悠久,早在“一五”时期,国家就将武钢、武重、武船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于此,为湖北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线”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东风公司、中建三局等一批重量级央企相继选择在湖北落户。进一步丰富了湖北的产业结构,同时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新动力,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三峡集团、中国信科集团等央企相继将总部落户在湖北,标志着央企在湖北的布局愈加广泛和深入。这一系列的合作与发展,不仅彰显了湖北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资源支持。

总体概述

湖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央地合作工作,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央企合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年与中央企业举办重大项目对接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此外,湖北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央企投资。例如,提供税收减免、用地保障、融资支持等优惠政策;加强政务服务建设,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央地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建等措施,为央企在湖北的投资落户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湖北全省新签和续建央地合作项目723个,新增到位资金2451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围绕武汉都市圈建设,2023年湖北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成功在黄石举办,47家中央企业与武汉都市圈9市、10家省属企业开展合作洽谈,共签订合作项目97个、投资总额3214亿元。

2024年6月20日,湖北花湖国际机场开放暨临空经济发展大会召开,“武鄂黄黄”城市政府、省属企业与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签约项目191个,投资总额3651.5亿元。其中,央企国企与湖北签约项目82个,投资额2517.7亿元;此次签约项目最多的央企为中国能建,共签约7个项目,总金额606亿元,包括“绿色智能船舶供应链产业项目”“滨江科技新区七网融合项目”等项目。

合作模式

央企在湖北的直接投资是双方合作的重要特点之一。例如,2020年至2024年一季度,湖北省国资委协调中央企业与该省累计新签合作项目799个,投资总额2.17万亿元,新增到位资金8808亿元,近百家央企区域总部、重要子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实验室落户湖北,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了积极贡献。

央企与湖北地方政府或国企的合作是双方合作的另一重要特点。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央企与湖北地方政府或国企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例如,2020至2023年湖北省政府与29家央企签署的战略协议,转化为投资项目1323个,投资总额1.82万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564亿元。

2023年,国家电网、中国宝武两家央企又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进一步深化战略协议,并迅速落实一批重大项目。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和通山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两个项目总投资427亿元;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新能源无取向硅钢结构优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近40亿元。作为汽车央企,东风公司联合中国信科、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成立“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今年已实现3款国内空白车规级芯片首次流片,完成了国内首款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车规级MCU芯片。

2024年4月24日,在2024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武汉、襄阳、宜昌、孝感、咸宁、黄冈、十堰、荆门等8个市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631.25亿元。其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空间工程总体部与武汉市新洲区政府签约武汉市“楚天”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项目;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与襄阳市襄城区政府签约,拟投资63亿元建设襄阳市航天化学产业园项目。

2024年7月23日,长源电力公告显示,松滋市人民政府与国家能源集团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签署了《国能长源松滋市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湖北省松滋市域内合作开发建设的新能源项目总装机规模不少于150万千瓦(其中风电不少于65万千瓦),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

央企在湖北的合作中还体现出了强烈的帮扶意识。例如,围绕湖北乡村振兴,2023年举办了中央企业助力湖北乡村振兴座谈会,中央在鄂企业和省属企业累计实施定点帮扶项目606个,引进各类资金5.3亿元,开展消费帮扶4.36亿元。

近年来,中国国新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4亿元,组织实施帮扶项目80余个,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50余家,受益农户达2万余人。除了真金白银的帮扶外,中国国新还通过人才交流和技术培训等途径,带来市场化理念和创新性思维,为利川发展注入了新的不竭动力。

在以数字化助推乡村振兴方面。目前,湖北移动已实现4G基站全省行政村100%覆盖,5G基站全省万余个重点行政村覆盖,千兆光网行政村近97%覆盖,建成数字乡村平台服务超150万农村用户。中国信科集团为大悟县建立“全覆盖、多维度、无死角”的村级五防监控消防网络,助力当地乡村智慧化管理。中国铁塔依托铁塔视联平台,在宣恩县和鹤峰县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全村范围内的秸秆禁烧、森林防火等智能化监控预警。

不仅如此,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深挖秭归县归州镇周边小作坊农副产品资源,先后购买农副产品114.42万元,帮助销售农副产品36.53万元;三峡集团在湖北采购秭归脐橙、五峰茶叶等农副产品1436万元;招商局集团2022年向蕲春县采购农副产品433万元,帮销农副产品361万元,助力扶贫产品打开销路。

重点城市

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及武汉都市圈的核心,武汉市在央企合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东风汽车集团、三峡集团、中国信科集团等大型央企总部都设在武汉。2023年以来,武汉市积极承接央企投资,推动了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例如,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央企与武汉市政府及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投资总额巨大,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武汉还吸引了多家央企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的入驻,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在2023湖北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上,武汉市签约项目22个,投资总额684.39亿元,排名全省第一。此次签约项目类型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重大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区域总部落户(含重要子企业)、传统制造等多个领域。其中落户央企区域总部项目5个,投资总额15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9个,投资总额271.49亿元。从投资规模看,新洲区、青山区签约项目超100亿元,江岸区、蔡甸区和汉阳区签约项目超50亿元,武汉经开区、城投集团签约项目超30亿元。

2024年3月25日,五矿钢铁(武汉)有限公司、浙江杭钢国贸有限公司、江汉华南物资有限公司、广州金博物流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央企国企同时落户蔡甸经济开发区武汉商汇融合创新产业园。

作为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城市的黄冈市,“铁水公空”综合交通网络基本成型,黄冈市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也吸引了多家央企的投资。2023湖北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期间,黄冈市央地合作项目达10个,项目类别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总投资额376.22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50亿元-100亿元项目2个。

不仅如此,近年来,黄冈依托东湖高新区配套“光芯屏端网”和“生命健康”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科技城。依托东坡文化,整合教育、医疗、商贸等资源,打造文旅城。依托“铁水公空”四大集聚优势,布局多式联运仓储物流基地、空港供应链基地,打造空港城。黄冈市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创业创富赋能。目前,已有中国船舶、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大唐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中粮集团、中建集团、中电建集团、中国能建集团等一大批央企来黄冈投资兴业。

宜昌市作为湖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在央企合作中同样表现突出。近年来,宜昌市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积极与央企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项目。特别是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央企与宜昌市的合作成果丰硕。

例如,第七届湖北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期间,宜昌分别与三峡集团、中能建集团、中电建集团、中铁建集团、中国医药集团等 11 家央企所属 14 家单位,签订总投资557亿元的17个项目合作协议。此次签约项目涉及清洁能源、生态环保、新基建、新材料等方面,其中,葛洲坝集团拟投资100亿元,与宜昌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水环境治理、片区综合开发等方面深化合作;中水第八工程局拟投资80亿元,在宜都潘家湾构建风光水储基地,总装机规模120万千瓦;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拟投资88亿元,在长阳龙舟坪镇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规模120万千瓦;中联药业有限公司拟投资12.5亿元,在五峰民族工业园建设中药饮片、中药制剂、金叶败毒颗粒、鳖甲煎丸生产线等。

2023年10月10日,东风公司与宜昌市政府会谈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汽车产业链为纽带,不断深化全方位合作,共同推进更多优质产业和项目落地,打造企地合作共赢的新标杆。

据宜昌市国资委消息,2023年宜昌市与中央企业新签和续建项目70个,投资总额2070.5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49亿元,投资总额、实际完成投资均居全省前列。

重点项目

2023年以来,‌央企在湖北的布局项目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在新能源领域,‌央企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进一步深化战略协议,‌并迅速落实了一批重大项目。‌例如,‌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武钢有限新能源无取向硅钢结构优化项目。

其中,国家电网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是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重点项目。工程额定电压±800千伏,额定容量800万千瓦,直流线路全长1901公里,总投资334亿元,预计2025年12月全面建成投产,每年可输送清洁电力近400亿千瓦时,相当于湖北省全年用电量的六分之一,每年可替代燃煤超过17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00万吨,大幅提高华中地区绿电比例,具有重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工程对于进一步加强西南、华中两大电网互联互通,更好地实现余缺互济、时空互补,有效提升保供能力,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武钢有限新能源无取向硅钢结构优化项目于2023年6月29日在湖北武汉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占地309亩,厂房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将新建10条机组,总投资近40亿元,建设工期为2年。这是武钢有限首条完全面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专业生产线,具备全球领先水平。

据了解,无取向硅钢主要用来制造电机、压缩机的关键铁芯材料,被誉为“钢铁产品中的工艺品”“钢铁皇冠上的明珠”。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硅钢产品工序流程长、工艺窗口窄、生产难度大,全球具备大批量稳定生产能力的企业凤毛麟角。近年来,武钢有限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构建了完备的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硅钢制造工艺体系。

武钢有限相关负责人介绍,新能源无取向硅钢结构优化项目是中国宝武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提升市场话语权的重大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武钢有限将新增高牌号无取向硅钢55万吨,形成规模优势。这些钢材每年可用于生产440万辆新能源汽车,有效改善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供求关系,对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减少碳排放400万吨,相当于36万公顷森林的吸收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展望

湖北是国有经济大省,历来也是中央企业战略布局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央企在湖北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显示出对湖北市场的高度认可和信心。预计到2025年,央企在湖北的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2023年以来,湖北与央企签约了多个重大合作项目,总投资额高达数千亿元。这些项目将逐步落地并推进,为湖北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预计到2025年,这些项目将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

此外,央企在湖北的产业布局已经覆盖了汽车、钢铁、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信息通信、光电子、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预计到2025年,这一布局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随着湖北省与央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双方将在更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湖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湖北省政府也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机制,为央企在湖北的投资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和保障。

(本文为企业观察报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编辑:王星)

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央企与武汉市政府及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投资总额巨大,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方将以汽车产业链为纽带,不断深化全方位合作,共同推进更多优质产业和项目落地,打造企地合作共赢的新标杆。

央企与湖北的合作历史悠久,早在“一五”时期,国家就将武钢、武重、武船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于此,为湖北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线”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东风公司、中建三局等一批重量级央企相继选择在湖北落户。进一步丰富了湖北的产业结构,同时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新动力,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国家的经济转型升级,三峡集团、中国信科集团等央企相继将总部落户在湖北,标志着央企在湖北的布局愈加广泛和深入。这一系列的合作与发展,不仅彰显了湖北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资源支持。

总体概述

湖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央地合作工作,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央企合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年与中央企业举办重大项目对接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此外,湖北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央企投资。例如,提供税收减免、用地保障、融资支持等优惠政策;加强政务服务建设,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央地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建等措施,为央企在湖北的投资落户提供了有力保障。

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湖北全省新签和续建央地合作项目723个,新增到位资金2451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围绕武汉都市圈建设,2023年湖北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成功在黄石举办,47家中央企业与武汉都市圈9市、10家省属企业开展合作洽谈,共签订合作项目97个、投资总额3214亿元。

2024年6月20日,湖北花湖国际机场开放暨临空经济发展大会召开,“武鄂黄黄”城市政府、省属企业与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签约项目191个,投资总额3651.5亿元。其中,央企国企与湖北签约项目82个,投资额2517.7亿元;此次签约项目最多的央企为中国能建,共签约7个项目,总金额606亿元,包括“绿色智能船舶供应链产业项目”“滨江科技新区七网融合项目”等项目。

合作模式

央企在湖北的直接投资是双方合作的重要特点之一。例如,2020年至2024年一季度,湖北省国资委协调中央企业与该省累计新签合作项目799个,投资总额2.17万亿元,新增到位资金8808亿元,近百家央企区域总部、重要子企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实验室落户湖北,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出了积极贡献。

央企与湖北地方政府或国企的合作是双方合作的另一重要特点。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央企与湖北地方政府或国企在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例如,2020至2023年湖北省政府与29家央企签署的战略协议,转化为投资项目1323个,投资总额1.82万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564亿元。

2023年,国家电网、中国宝武两家央企又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进一步深化战略协议,并迅速落实一批重大项目。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和通山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两个项目总投资427亿元;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新能源无取向硅钢结构优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近40亿元。作为汽车央企,东风公司联合中国信科、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成立“湖北省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今年已实现3款国内空白车规级芯片首次流片,完成了国内首款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车规级MCU芯片。

2024年4月24日,在2024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武汉、襄阳、宜昌、孝感、咸宁、黄冈、十堰、荆门等8个市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达631.25亿元。其中,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空间工程总体部与武汉市新洲区政府签约武汉市“楚天”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项目;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与襄阳市襄城区政府签约,拟投资63亿元建设襄阳市航天化学产业园项目。

2024年7月23日,长源电力公告显示,松滋市人民政府与国家能源集团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签署了《国能长源松滋市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湖北省松滋市域内合作开发建设的新能源项目总装机规模不少于150万千瓦(其中风电不少于65万千瓦),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

央企在湖北的合作中还体现出了强烈的帮扶意识。例如,围绕湖北乡村振兴,2023年举办了中央企业助力湖北乡村振兴座谈会,中央在鄂企业和省属企业累计实施定点帮扶项目606个,引进各类资金5.3亿元,开展消费帮扶4.36亿元。

近年来,中国国新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4亿元,组织实施帮扶项目80余个,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50余家,受益农户达2万余人。除了真金白银的帮扶外,中国国新还通过人才交流和技术培训等途径,带来市场化理念和创新性思维,为利川发展注入了新的不竭动力。

在以数字化助推乡村振兴方面。目前,湖北移动已实现4G基站全省行政村100%覆盖,5G基站全省万余个重点行政村覆盖,千兆光网行政村近97%覆盖,建成数字乡村平台服务超150万农村用户。中国信科集团为大悟县建立“全覆盖、多维度、无死角”的村级五防监控消防网络,助力当地乡村智慧化管理。中国铁塔依托铁塔视联平台,在宣恩县和鹤峰县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全村范围内的秸秆禁烧、森林防火等智能化监控预警。

不仅如此,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深挖秭归县归州镇周边小作坊农副产品资源,先后购买农副产品114.42万元,帮助销售农副产品36.53万元;三峡集团在湖北采购秭归脐橙、五峰茶叶等农副产品1436万元;招商局集团2022年向蕲春县采购农副产品433万元,帮销农副产品361万元,助力扶贫产品打开销路。

重点城市

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及武汉都市圈的核心,武汉市在央企合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东风汽车集团、三峡集团、中国信科集团等大型央企总部都设在武汉。2023年以来,武汉市积极承接央企投资,推动了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例如,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央企与武汉市政府及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投资总额巨大,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武汉还吸引了多家央企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的入驻,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在2023湖北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上,武汉市签约项目22个,投资总额684.39亿元,排名全省第一。此次签约项目类型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重大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区域总部落户(含重要子企业)、传统制造等多个领域。其中落户央企区域总部项目5个,投资总额15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9个,投资总额271.49亿元。从投资规模看,新洲区、青山区签约项目超100亿元,江岸区、蔡甸区和汉阳区签约项目超50亿元,武汉经开区、城投集团签约项目超30亿元。

2024年3月25日,五矿钢铁(武汉)有限公司、浙江杭钢国贸有限公司、江汉华南物资有限公司、广州金博物流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央企国企同时落户蔡甸经济开发区武汉商汇融合创新产业园。

作为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城市的黄冈市,“铁水公空”综合交通网络基本成型,黄冈市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也吸引了多家央企的投资。2023湖北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期间,黄冈市央地合作项目达10个,项目类别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总投资额376.22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50亿元-100亿元项目2个。

不仅如此,近年来,黄冈依托东湖高新区配套“光芯屏端网”和“生命健康”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科技城。依托东坡文化,整合教育、医疗、商贸等资源,打造文旅城。依托“铁水公空”四大集聚优势,布局多式联运仓储物流基地、空港供应链基地,打造空港城。黄冈市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创业创富赋能。目前,已有中国船舶、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大唐集团、国家电投集团、中粮集团、中建集团、中电建集团、中国能建集团等一大批央企来黄冈投资兴业。

宜昌市作为湖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在央企合作中同样表现突出。近年来,宜昌市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工业基础,积极与央企开展合作,共同推进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项目。特别是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央企与宜昌市的合作成果丰硕。

例如,第七届湖北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洽谈会期间,宜昌分别与三峡集团、中能建集团、中电建集团、中铁建集团、中国医药集团等 11 家央企所属 14 家单位,签订总投资557亿元的17个项目合作协议。此次签约项目涉及清洁能源、生态环保、新基建、新材料等方面,其中,葛洲坝集团拟投资100亿元,与宜昌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水环境治理、片区综合开发等方面深化合作;中水第八工程局拟投资80亿元,在宜都潘家湾构建风光水储基地,总装机规模120万千瓦;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拟投资88亿元,在长阳龙舟坪镇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规模120万千瓦;中联药业有限公司拟投资12.5亿元,在五峰民族工业园建设中药饮片、中药制剂、金叶败毒颗粒、鳖甲煎丸生产线等。

2023年10月10日,东风公司与宜昌市政府会谈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汽车产业链为纽带,不断深化全方位合作,共同推进更多优质产业和项目落地,打造企地合作共赢的新标杆。

据宜昌市国资委消息,2023年宜昌市与中央企业新签和续建项目70个,投资总额2070.5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49亿元,投资总额、实际完成投资均居全省前列。

重点项目

2023年以来,‌央企在湖北的布局项目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在新能源领域,‌央企与湖北省政府签署了进一步深化战略协议,‌并迅速落实了一批重大项目。‌例如,‌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武钢有限新能源无取向硅钢结构优化项目。

其中,国家电网金上—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是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重点项目。工程额定电压±800千伏,额定容量800万千瓦,直流线路全长1901公里,总投资334亿元,预计2025年12月全面建成投产,每年可输送清洁电力近400亿千瓦时,相当于湖北省全年用电量的六分之一,每年可替代燃煤超过17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00万吨,大幅提高华中地区绿电比例,具有重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工程对于进一步加强西南、华中两大电网互联互通,更好地实现余缺互济、时空互补,有效提升保供能力,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武钢有限新能源无取向硅钢结构优化项目于2023年6月29日在湖北武汉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占地309亩,厂房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将新建10条机组,总投资近40亿元,建设工期为2年。这是武钢有限首条完全面向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专业生产线,具备全球领先水平。

据了解,无取向硅钢主要用来制造电机、压缩机的关键铁芯材料,被誉为“钢铁产品中的工艺品”“钢铁皇冠上的明珠”。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硅钢产品工序流程长、工艺窗口窄、生产难度大,全球具备大批量稳定生产能力的企业凤毛麟角。近年来,武钢有限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构建了完备的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硅钢制造工艺体系。

武钢有限相关负责人介绍,新能源无取向硅钢结构优化项目是中国宝武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提升市场话语权的重大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武钢有限将新增高牌号无取向硅钢55万吨,形成规模优势。这些钢材每年可用于生产440万辆新能源汽车,有效改善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高等级无取向硅钢供求关系,对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减少碳排放400万吨,相当于36万公顷森林的吸收量,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展望

湖北是国有经济大省,历来也是中央企业战略布局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央企在湖北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显示出对湖北市场的高度认可和信心。预计到2025年,央企在湖北的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

2023年以来,湖北与央企签约了多个重大合作项目,总投资额高达数千亿元。这些项目将逐步落地并推进,为湖北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预计到2025年,这些项目将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

此外,央企在湖北的产业布局已经覆盖了汽车、钢铁、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信息通信、光电子、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多个领域。预计到2025年,这一布局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随着湖北省与央企合作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双方将在更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湖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湖北省政府也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机制,为央企在湖北的投资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和保障。

(本文为企业观察报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编辑:王星)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