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AI应用,会不会走SaaS的老路

IPO早知道

2天前

王铭对应用层的进展则更为乐观,“即便GPT-5不发布,今年7月份开始中国市场仍将密集出现一系列新能力和新应用。...如果做toC今年可能还是会比较难,不过按照苹果公布的信息和应用节奏看,我觉得明年会有一波热潮。

作者:苏打

出品:明亮公司

无论是大模型本身,还是其中长出的AI应用,迄今都一直在被观察、预测和修正中。

6月26日钉钉生态开放大会的“AI新增长”超级生态专场中,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智谱AI COO张帆以及钉钉副总裁王铭,就“AI新增长”延伸出的诸如“to B还是to C”、“大模型如何赚钱”、“to B是否会走SaaS老路”等多个进行观点碰撞。

过去一年多,大模型行业经历了数量爆发和快速迭代时期,随着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业内也逐步形成共识,真实场景中的大规模应用,是大模型价值验证和通往AGI的必由之路。

不过,当投资人、创业者、平台方面对面时,关于大模型的未来以及应用层的走向,目前明显呈现“各执一词”的状态。在很多细分问题上,他们仍旧难以达成共识。

例如,朱啸虎从不相信大模型Scaling Law在中国有光明前景,他认为“搞应用”、直接交付服务更适合中国创业者,且其中蕴藏非常多机遇。而张帆则相信,伴随大模型成本的断崖式下跌,未来当它变成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时,“总会赚钱的”。

谈及做AI应用该to B还是to C时,傅盛表示,C端应用将具备潜在的长远价值,“比如我们一个仅投入了两三个人的海外应用,现在已经开始盈利了。现在先积累到用户的C端应用未来一定具备很大价值。”

而王铭则坚定表示,作为一个有过多次创业经验的过来人,想要做AI应用的创业者“一定要先做to B”,因为确定商业模式非常重要。他还坦言,比较遗憾的是,“to B一定会走SaaS的老路”。

但在GPT-5的进展上,朱啸虎与傅盛的意见难得较为统一,均认为目前是一个大模型的平台期,创业者可以多加利用,未来将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我觉得GPT-5的发展目前是遇到了瓶颈,不太可能存在Open AI刻意憋大招的情况。而且下一代GPT可能也无法再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傅盛认为。

王铭对应用层的进展则更为乐观,“即便GPT-5不发布,今年7月份开始中国市场仍将密集出现一系列新能力和新应用。退一步讲,即便GPT不再更新,目前的大模型能力仍旧可以支撑未来3-5年我们在应用层面做很多事情。”

大模型创业者,选择to B还是to C?

朱啸虎:我觉得随着今年下半年苹果在手机端和其他终端设备的升级,以及芯片的进步,明年AI应用可能会出现爆发。PC时代第一个爆款应用是搜索,所以AI时代第一个杀手级应用可能也是搜索,但这个对创业公司来讲比较难。

另一个潜力赛道是消费电子,尤其是中国创业者其中的机会非常大。现在来看,任何一个做消费电子设备的企业,必须要跟中国挂钩,必须要跟大湾区挂钩,否则毫无意义。

傅盛:这个问题和杀手级应用一样,比较容易误导创业者。无论to C还是to B,都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符合自身的积累。否则即便是我们这种企业,可能也会在to C转to B的过程中死在半路。

如果做to C今年可能还是会比较难,不过按照苹果公布的信息和应用节奏看,我觉得明年会有一波热潮。但总体而言,还是要坚持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出发,坚信底层革命,坚持自己的价值积累。

张帆:我觉得这两个特点不一样。To c的天花板显然更高,但挑战在于今天的大模型依然以三个月一个大版本的速度在迭代。这种情况下,模型的边界是看不到的,所以to C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是很有挑战的。比如20年前做抖音很可能就做不起来。

而to B的确定性显然更强,也一定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提升。所以我们觉得,一个好公司的模型含量既不应该太高,也不应该太低。今天的创业者既需要对行业本身的know how认识很深,同时又需要有模型意识,接受它的逐步迭代、有足够的耐心。

王铭:我认为现在创业只有一个选择,做to B。因为大模型还远远没有成熟,仍在快速演进,但创业者需要对大模型的能力有充足的了解。今天,大约99%的产品经理不知道怎么利用大模型去做一款产品,这种情况下做to C的死亡概率是很高的,而且大环境也不太支撑大家花很长时间去修补。

所以更有确定性的创业方向是你在to B领域能够做一些项目、积累know how,然后去了解大模型怎么能能够做出一款好产品。这不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如果你的商业模式不够清晰,很可能就没有机会再留在牌桌上。

烧钱之后,怎么赚钱?

朱啸虎:我觉得to C赚钱更是个问题,而且能赚钱也不代表经济模式健康。很多海外做聊天机器人的公司,花钱一块钱能收回两毛钱,虽然有收入但仍旧cover不了成本。

而且很显然,以后中国的API肯定是免费的。我前几天在朋友圈说,5年之后将没有大模型公司,只有前端的云服务商以及后端云公司,另外几个投资人留言说5年的太长了,3年以后可能就没有了。

所以中国的创业者还是有机会的,因为AI将直接交付服务。美国相信scaling law这套理论,他们看不上这些规模性的应用,但我不相信(中国的scaling law),我觉得中国的创业者更应该知道行业的know how在哪里,把AI用起来,这样也能同步打造就业安全。

张帆:我们是主流厂商首批公布大规模降价的公司。一方面,我们今年的最低成本与去年相比降低了1万倍,可以达到5毛钱对应100万的收入。其中,过去的6个月的API每日消耗量增长了50倍。所以一旦AI应用进入深水区,大家对于模型质量的要求肯定会变得更高;另一方面,我们的成本降低不是靠硬扛和亏本,而是靠技术进步、算法进步、硬件进步处理成本下降、管理成本下降以及模型能力上升等实现的。

未来,我认为大模型的价格仍旧会持续降低,可能不会像现在下降地这么明显。所以你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模型成本与使用量成反比,被使用越多我们的收益就越高,因为成本会被摊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愿意和钉钉等平台一起合作。同时我们也希望放大大模型的价值,去普惠更多开发者。

这个意义上讲,钉钉可以被看作一个放大器,它有强大的用户群和最多的场景,和大模型的应用是天然契合的。

傅盛:我还是想不通大模型公司怎么赚钱,建议创业者千万不要碰模型训练,薅一薅羊毛、改善一下体验,在应用层还是有机会赚钱的。举个例子,得到有个应用,30分钟帮你读完一本书,这个项目我们投放在海外后,现在已经开始赚钱了,实际投入也就两三个人。所以我觉得创业者最重要的是用好大模型提供的服务,并以小碎步的方式去快速去迭代。

另外我也不太认同to C不能赚钱的观点,虽然现在有些应用的收入低于成本,但你用极低的成本获客后,用户一旦来了使用习惯就很难改变,除非应用出现一个很大的代差。所以C端的应用慢慢做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

王铭:首先从烧钱的角度看,现在大多数钱都被大模型端拿走了,应用层基本上不在烧钱范围之内。所以目前阶段这个问题是在讨论大模型厂商怎么赚钱。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用户视角,看看你到底为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比如为老板提供决策参考的智囊团,比如为企业做培训,这些都很有价值。钉钉现在也在给很多企业做大模型应用落地,虽然使用效果可能没有那么好,但这个实操的过程也是体现他们价值的过程。

作为平台,我觉得钉钉天然应该与大模型联合起来进行打磨,我们联合做出解决方案以后,可以让很多生态伙伴实现低成本的交付和较高的毛利,就像钉钉过去几年推行的低代码一样,这是一个很浅显易懂的商业模式,大家都能赚到钱。比如有一个贸易领域的合作伙伴,现在已经开始有收益了,这不仅验证了它作为应用的价值,对于大模型而言也是一个正向反馈,投资人当然也会看到。

另外,大家现在一个普遍共识是模型层面至少还能够有约90%成本下降的空间,所以未来大模型将是一个非常低成本水电煤基础设施这种角色。厂商只要能留在牌桌上,熬到那个时候就能赚钱。

张帆:我们都在说大模型未来会越来越像水电煤。你看现在全世界的水电煤公司,没有一个是不赚钱的。

朱啸虎:但水电煤公司建好之后是不太需要考虑迭代的,而现在大模型是几乎每个几个月都要更新一次的。即便现在更新速度降下来了,但还是有这个不确定性在。

To B会不会走SaaS的老路?

朱啸虎:这个事情我倒觉得,中国的SaaS发展不如美国,并不代表中国服务质量比美国差。有观点认为中国的生产落后10年,但这个落后不是指服务水平的落后。实际上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收入是非常高的。

所以回到SaaS的对比上,美国市场愿意为SaaS付费,可能因为他们就喜欢这个产品,而他们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售价就会比较高。但中国企业可以不卖软件,直接交付服务。未来AI的应用过程中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只要我们交付了就能获得一些回报,这反而是最适合中国创业者的。

傅盛:AI的to B应用和SaaS还不太一样。SaaS是以前我们很多互联网厂商没事干,做了大量的技术,但应用起来发现落地和技术差距比较大。大模型的落地意识就比较强,钉钉这几年的开放生态迅速扩大,也是因为大家都在竞争,看谁能更快落地。

另外,SaaS的一个问题是很依赖程序员,但大模型不太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落地的时候障碍就会少很多。比如你派几个工程师去,最后只要把结果变成为客户提效、提高性能或者增加营销效果,满足他们的需求即可,这个效率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to B不会走SaaS的老路,它不会那么重,只要按照提供的服务收费即可。

张帆:我们认为,今天的大模型更像IaaS而不是SaaS,因为SaaS是有行业know how的,但IaaS不需要。这个逻辑决定了其中特化的比例。比如以前做一套SaaS业务系统,客服和销售的同化部分可能只有20%。但大模型天然规避了这个问题。

从原理上讲,大模型能够定制的部分非常少。当然只做模型侧成本会比较高,但如果做到业务流程侧,链条就可以拉长。

而且我觉得,今天的大模型会让SaaS走新路。以前我们的逻辑是要求企业变得标准化、结构化,因为机器只能处理结构化的信息,这件事造成了极大的异构和成本。而大模型天然的泛化能力恰好缓解了这件事,它能理解自然语言,它不需要结构性,所以能够极大地弥补了原来不同的业务系统。

所以,今天在大模式体系下,我们既可以让数字化和信息化变得很圆满、容易定制、成本更低,同时又让智能化变得更高,反而能解决更加务实的问题。 

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我们的生态位是做最好的模型,然后让最擅长CRM的厂商做CRM,最擅长ERP的厂商来做ERP。这将是一个新的生态组合,其中没有任何一层能吃掉一切,所以当大家的心态都足够开放时,比如像钉钉这样的平台越来越多,我们就可以达成共赢,让企业整体成本变得更低,走出SaaS的新路。

王铭:我有一个比较遗憾的观点,我觉得to B的 AI应用还是会走SaaS的老路。

因为其中确实会有一个无法绕开的现状,就是to B领域的中国特色,其中的组织结构和人性、五花八门的理念、不完善的管理体系等等,都是绕不开的障碍。过去几年,钉钉通过低代码的Paas真正解决了如何创建一个企业需要的产品这一问题,同时不需要去适配而是满足他们的管理理念。

但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又不只这些,由于产品的复杂度变得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在产品之外,让to B领域个性化使用AI的门槛显著降低。因为大模型带来的泛化能力,AI的to B应用在实际操作中将比SaaS的拓展性更好、复制性更强,而不再严重依赖人的作用。

| 发福利!添加下方明亮公司主编微信有惊喜!

#数店

瑞幸库迪茶百道喜茶蜜雪冰城星巴克幸运咖古茗袁记云饺塔斯汀甜啦啦挪瓦咖啡书亦烧仙草

#关于咖啡的一切

瑞幸|幸运咖星巴克库迪Manner2022开店排名保山咖啡庄园轻醒咖啡2022咖啡豆进口永璞一尺花园访谈八角杯访谈四叶咖访谈乐饮创新访谈D.A.O访谈一块小宇宙访谈三顿半蓝瓶咖啡%ArabicaS.O.EGrid

#技术驱动

AIGC前晨汽车访谈IDEA访谈来飞智能访谈食亨访谈和晨生物访谈Boston Bio访谈|昆仑芯访谈|极麋生物访谈周子未来访谈MOODLES访谈

#投资机构QA

智连资康煦投资华映资本弘章资本无届创新资本宽窄创投|斯道资本|番茄资本|栈道资本力矩资本五源资本棕榈资本

#附近商业研究所城市样本

大连保山愚园路安福路阿珍与大田访谈BOXX访谈盈展访谈伍徳吃托克访谈小红书Aesop首店

#生活方式与文化

AMBM访谈|大热荒野访谈ABC Camping访谈Homful访谈SNOW 51访谈跳海酒馆访谈未卡访谈Flow访谈heartlyLabWML利悦访谈Northface日本户外品牌桨板

#从纺织到服装

lululemon面料lululemon内衣工艺lululemon品牌精神lululemon增长逻辑SHEIN访谈SHEIN ESGSHEIN 日本Surpine访谈Goobras访谈重新加载访谈凌迪科技访谈LABELHOOD蕾虎访谈COCOFIT访谈IFL访谈FILASHEIN高端品牌MAIA ACTIVESKYPEOPLE天空人

王铭对应用层的进展则更为乐观,“即便GPT-5不发布,今年7月份开始中国市场仍将密集出现一系列新能力和新应用。...如果做toC今年可能还是会比较难,不过按照苹果公布的信息和应用节奏看,我觉得明年会有一波热潮。

作者:苏打

出品:明亮公司

无论是大模型本身,还是其中长出的AI应用,迄今都一直在被观察、预测和修正中。

6月26日钉钉生态开放大会的“AI新增长”超级生态专场中,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智谱AI COO张帆以及钉钉副总裁王铭,就“AI新增长”延伸出的诸如“to B还是to C”、“大模型如何赚钱”、“to B是否会走SaaS老路”等多个进行观点碰撞。

过去一年多,大模型行业经历了数量爆发和快速迭代时期,随着模型能力的不断提升,业内也逐步形成共识,真实场景中的大规模应用,是大模型价值验证和通往AGI的必由之路。

不过,当投资人、创业者、平台方面对面时,关于大模型的未来以及应用层的走向,目前明显呈现“各执一词”的状态。在很多细分问题上,他们仍旧难以达成共识。

例如,朱啸虎从不相信大模型Scaling Law在中国有光明前景,他认为“搞应用”、直接交付服务更适合中国创业者,且其中蕴藏非常多机遇。而张帆则相信,伴随大模型成本的断崖式下跌,未来当它变成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时,“总会赚钱的”。

谈及做AI应用该to B还是to C时,傅盛表示,C端应用将具备潜在的长远价值,“比如我们一个仅投入了两三个人的海外应用,现在已经开始盈利了。现在先积累到用户的C端应用未来一定具备很大价值。”

而王铭则坚定表示,作为一个有过多次创业经验的过来人,想要做AI应用的创业者“一定要先做to B”,因为确定商业模式非常重要。他还坦言,比较遗憾的是,“to B一定会走SaaS的老路”。

但在GPT-5的进展上,朱啸虎与傅盛的意见难得较为统一,均认为目前是一个大模型的平台期,创业者可以多加利用,未来将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我觉得GPT-5的发展目前是遇到了瓶颈,不太可能存在Open AI刻意憋大招的情况。而且下一代GPT可能也无法再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傅盛认为。

王铭对应用层的进展则更为乐观,“即便GPT-5不发布,今年7月份开始中国市场仍将密集出现一系列新能力和新应用。退一步讲,即便GPT不再更新,目前的大模型能力仍旧可以支撑未来3-5年我们在应用层面做很多事情。”

大模型创业者,选择to B还是to C?

朱啸虎:我觉得随着今年下半年苹果在手机端和其他终端设备的升级,以及芯片的进步,明年AI应用可能会出现爆发。PC时代第一个爆款应用是搜索,所以AI时代第一个杀手级应用可能也是搜索,但这个对创业公司来讲比较难。

另一个潜力赛道是消费电子,尤其是中国创业者其中的机会非常大。现在来看,任何一个做消费电子设备的企业,必须要跟中国挂钩,必须要跟大湾区挂钩,否则毫无意义。

傅盛:这个问题和杀手级应用一样,比较容易误导创业者。无论to C还是to B,都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符合自身的积累。否则即便是我们这种企业,可能也会在to C转to B的过程中死在半路。

如果做to C今年可能还是会比较难,不过按照苹果公布的信息和应用节奏看,我觉得明年会有一波热潮。但总体而言,还是要坚持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出发,坚信底层革命,坚持自己的价值积累。

张帆:我觉得这两个特点不一样。To c的天花板显然更高,但挑战在于今天的大模型依然以三个月一个大版本的速度在迭代。这种情况下,模型的边界是看不到的,所以to C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是很有挑战的。比如20年前做抖音很可能就做不起来。

而to B的确定性显然更强,也一定能够带来生产力的提升。所以我们觉得,一个好公司的模型含量既不应该太高,也不应该太低。今天的创业者既需要对行业本身的know how认识很深,同时又需要有模型意识,接受它的逐步迭代、有足够的耐心。

王铭:我认为现在创业只有一个选择,做to B。因为大模型还远远没有成熟,仍在快速演进,但创业者需要对大模型的能力有充足的了解。今天,大约99%的产品经理不知道怎么利用大模型去做一款产品,这种情况下做to C的死亡概率是很高的,而且大环境也不太支撑大家花很长时间去修补。

所以更有确定性的创业方向是你在to B领域能够做一些项目、积累know how,然后去了解大模型怎么能能够做出一款好产品。这不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如果你的商业模式不够清晰,很可能就没有机会再留在牌桌上。

烧钱之后,怎么赚钱?

朱啸虎:我觉得to C赚钱更是个问题,而且能赚钱也不代表经济模式健康。很多海外做聊天机器人的公司,花钱一块钱能收回两毛钱,虽然有收入但仍旧cover不了成本。

而且很显然,以后中国的API肯定是免费的。我前几天在朋友圈说,5年之后将没有大模型公司,只有前端的云服务商以及后端云公司,另外几个投资人留言说5年的太长了,3年以后可能就没有了。

所以中国的创业者还是有机会的,因为AI将直接交付服务。美国相信scaling law这套理论,他们看不上这些规模性的应用,但我不相信(中国的scaling law),我觉得中国的创业者更应该知道行业的know how在哪里,把AI用起来,这样也能同步打造就业安全。

张帆:我们是主流厂商首批公布大规模降价的公司。一方面,我们今年的最低成本与去年相比降低了1万倍,可以达到5毛钱对应100万的收入。其中,过去的6个月的API每日消耗量增长了50倍。所以一旦AI应用进入深水区,大家对于模型质量的要求肯定会变得更高;另一方面,我们的成本降低不是靠硬扛和亏本,而是靠技术进步、算法进步、硬件进步处理成本下降、管理成本下降以及模型能力上升等实现的。

未来,我认为大模型的价格仍旧会持续降低,可能不会像现在下降地这么明显。所以你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模型成本与使用量成反比,被使用越多我们的收益就越高,因为成本会被摊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愿意和钉钉等平台一起合作。同时我们也希望放大大模型的价值,去普惠更多开发者。

这个意义上讲,钉钉可以被看作一个放大器,它有强大的用户群和最多的场景,和大模型的应用是天然契合的。

傅盛:我还是想不通大模型公司怎么赚钱,建议创业者千万不要碰模型训练,薅一薅羊毛、改善一下体验,在应用层还是有机会赚钱的。举个例子,得到有个应用,30分钟帮你读完一本书,这个项目我们投放在海外后,现在已经开始赚钱了,实际投入也就两三个人。所以我觉得创业者最重要的是用好大模型提供的服务,并以小碎步的方式去快速去迭代。

另外我也不太认同to C不能赚钱的观点,虽然现在有些应用的收入低于成本,但你用极低的成本获客后,用户一旦来了使用习惯就很难改变,除非应用出现一个很大的代差。所以C端的应用慢慢做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

王铭:首先从烧钱的角度看,现在大多数钱都被大模型端拿走了,应用层基本上不在烧钱范围之内。所以目前阶段这个问题是在讨论大模型厂商怎么赚钱。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用户视角,看看你到底为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比如为老板提供决策参考的智囊团,比如为企业做培训,这些都很有价值。钉钉现在也在给很多企业做大模型应用落地,虽然使用效果可能没有那么好,但这个实操的过程也是体现他们价值的过程。

作为平台,我觉得钉钉天然应该与大模型联合起来进行打磨,我们联合做出解决方案以后,可以让很多生态伙伴实现低成本的交付和较高的毛利,就像钉钉过去几年推行的低代码一样,这是一个很浅显易懂的商业模式,大家都能赚到钱。比如有一个贸易领域的合作伙伴,现在已经开始有收益了,这不仅验证了它作为应用的价值,对于大模型而言也是一个正向反馈,投资人当然也会看到。

另外,大家现在一个普遍共识是模型层面至少还能够有约90%成本下降的空间,所以未来大模型将是一个非常低成本水电煤基础设施这种角色。厂商只要能留在牌桌上,熬到那个时候就能赚钱。

张帆:我们都在说大模型未来会越来越像水电煤。你看现在全世界的水电煤公司,没有一个是不赚钱的。

朱啸虎:但水电煤公司建好之后是不太需要考虑迭代的,而现在大模型是几乎每个几个月都要更新一次的。即便现在更新速度降下来了,但还是有这个不确定性在。

To B会不会走SaaS的老路?

朱啸虎:这个事情我倒觉得,中国的SaaS发展不如美国,并不代表中国服务质量比美国差。有观点认为中国的生产落后10年,但这个落后不是指服务水平的落后。实际上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收入是非常高的。

所以回到SaaS的对比上,美国市场愿意为SaaS付费,可能因为他们就喜欢这个产品,而他们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售价就会比较高。但中国企业可以不卖软件,直接交付服务。未来AI的应用过程中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只要我们交付了就能获得一些回报,这反而是最适合中国创业者的。

傅盛:AI的to B应用和SaaS还不太一样。SaaS是以前我们很多互联网厂商没事干,做了大量的技术,但应用起来发现落地和技术差距比较大。大模型的落地意识就比较强,钉钉这几年的开放生态迅速扩大,也是因为大家都在竞争,看谁能更快落地。

另外,SaaS的一个问题是很依赖程序员,但大模型不太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落地的时候障碍就会少很多。比如你派几个工程师去,最后只要把结果变成为客户提效、提高性能或者增加营销效果,满足他们的需求即可,这个效率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to B不会走SaaS的老路,它不会那么重,只要按照提供的服务收费即可。

张帆:我们认为,今天的大模型更像IaaS而不是SaaS,因为SaaS是有行业know how的,但IaaS不需要。这个逻辑决定了其中特化的比例。比如以前做一套SaaS业务系统,客服和销售的同化部分可能只有20%。但大模型天然规避了这个问题。

从原理上讲,大模型能够定制的部分非常少。当然只做模型侧成本会比较高,但如果做到业务流程侧,链条就可以拉长。

而且我觉得,今天的大模型会让SaaS走新路。以前我们的逻辑是要求企业变得标准化、结构化,因为机器只能处理结构化的信息,这件事造成了极大的异构和成本。而大模型天然的泛化能力恰好缓解了这件事,它能理解自然语言,它不需要结构性,所以能够极大地弥补了原来不同的业务系统。

所以,今天在大模式体系下,我们既可以让数字化和信息化变得很圆满、容易定制、成本更低,同时又让智能化变得更高,反而能解决更加务实的问题。 

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我们的生态位是做最好的模型,然后让最擅长CRM的厂商做CRM,最擅长ERP的厂商来做ERP。这将是一个新的生态组合,其中没有任何一层能吃掉一切,所以当大家的心态都足够开放时,比如像钉钉这样的平台越来越多,我们就可以达成共赢,让企业整体成本变得更低,走出SaaS的新路。

王铭:我有一个比较遗憾的观点,我觉得to B的 AI应用还是会走SaaS的老路。

因为其中确实会有一个无法绕开的现状,就是to B领域的中国特色,其中的组织结构和人性、五花八门的理念、不完善的管理体系等等,都是绕不开的障碍。过去几年,钉钉通过低代码的Paas真正解决了如何创建一个企业需要的产品这一问题,同时不需要去适配而是满足他们的管理理念。

但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又不只这些,由于产品的复杂度变得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在产品之外,让to B领域个性化使用AI的门槛显著降低。因为大模型带来的泛化能力,AI的to B应用在实际操作中将比SaaS的拓展性更好、复制性更强,而不再严重依赖人的作用。

| 发福利!添加下方明亮公司主编微信有惊喜!

#数店

瑞幸库迪茶百道喜茶蜜雪冰城星巴克幸运咖古茗袁记云饺塔斯汀甜啦啦挪瓦咖啡书亦烧仙草

#关于咖啡的一切

瑞幸|幸运咖星巴克库迪Manner2022开店排名保山咖啡庄园轻醒咖啡2022咖啡豆进口永璞一尺花园访谈八角杯访谈四叶咖访谈乐饮创新访谈D.A.O访谈一块小宇宙访谈三顿半蓝瓶咖啡%ArabicaS.O.EGrid

#技术驱动

AIGC前晨汽车访谈IDEA访谈来飞智能访谈食亨访谈和晨生物访谈Boston Bio访谈|昆仑芯访谈|极麋生物访谈周子未来访谈MOODLES访谈

#投资机构QA

智连资康煦投资华映资本弘章资本无届创新资本宽窄创投|斯道资本|番茄资本|栈道资本力矩资本五源资本棕榈资本

#附近商业研究所城市样本

大连保山愚园路安福路阿珍与大田访谈BOXX访谈盈展访谈伍徳吃托克访谈小红书Aesop首店

#生活方式与文化

AMBM访谈|大热荒野访谈ABC Camping访谈Homful访谈SNOW 51访谈跳海酒馆访谈未卡访谈Flow访谈heartlyLabWML利悦访谈Northface日本户外品牌桨板

#从纺织到服装

lululemon面料lululemon内衣工艺lululemon品牌精神lululemon增长逻辑SHEIN访谈SHEIN ESGSHEIN 日本Surpine访谈Goobras访谈重新加载访谈凌迪科技访谈LABELHOOD蕾虎访谈COCOFIT访谈IFL访谈FILASHEIN高端品牌MAIA ACTIVESKYPEOPLE天空人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最新评论

参与讨论

M 2天前 王铭对应用层的进展则更为乐观,“即便GPT-5不发布,今年7月份开始中国市场仍将密集出现一系列新能力和新应用。...如果做toC今年可能还是会比较难,不过按照苹果公布的信息和应用节奏看,我觉得明年会有一波热潮。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