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降!一不小心,见证历史了!

城市财经

1周前

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连续两个月负增长。这是创有统计以来第三次负增长。而且,连续两个月负增长,还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次。

作者:余飞

01

见证历史了

短短四年里,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活久见”的事情。

巴菲特在2020年3月份之前绝对想不到会亲眼见证十天里美股五次熔断,当年3月份之后,他和我们一起看到了。

我们还看过原油期货跌成负数。2022年,我们又看到了中国人口历史性负增长。

在过去的两个月,我们又看到了很多人一生都不曾看到过的场景。

第一,M2增速继续创历史新低。

央行6月14日披露数据: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

广义货币M2在3月份冲破300万亿之后,继续增加,但4月份7.2%的增速,创有统计以来最低增速。5月份增速降至7%,继续创新低。

第二,M1二连降。

4月份狭义货币M1增速同比下降1.4%,创有统计以来第二次负增长。

还没完,昨晚央行公布的5月份金融数据显示:

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连续两个月负增长。

这是创有统计以来第三次负增长。而且,连续两个月负增长,还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次。

我们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几年都不是一直在扩张吗?印钞速度还创下了新低,M1增速还能负增长?

首先,我们要对两个概念进行理解。

广义货币M2。教科书式的解释是,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流动的现金、定期储蓄以及其他存款等各种货币资产的总和。

简单解释就是,它是社会上所有的钱,包括有形的、无形的。

M2增速则被业内称之为印钞速度。

然而“印钞”不单取决于央行,央行可以增加基础货币,但如果企业、个人不愿意贷款,基础货币就很难继续衍生,货币乘数也就达不到理论值,会出现萎缩。

就会造成现在的这种现象。

而企业、个人贷款意愿不强,则体现在M1与社融数据上。

M1所反映的是企业活期存款的多寡,增速好,说明活期存款多,企业扩张欲望加强,反之扩张收缩,活期存款都转为定期。

一般来说,M2增速大于M1,表明市场对经济理性,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机会减少,存款定期化,经济活力偏弱,更多的钱流入金融投资市场。
随着M1连续两个月负增长,M2与M1之间的剪刀差再次扩大。

这意味着什么?都是聪明人,心照不宣即可。

02

社融增速回正

相比于M2、M1的表现,社融算是5月份金融数据中的一个暖量。

央行披露:2024年前五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52万亿元。

从今年开始,金融数据均按照年初以来的累计量发布,所以要想知道单月数据,还得自己经过一番计算。

央行披露,2024年前四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04万亿元。更重要的是,4月单月新增社融-1987亿元,去年同期为1.22万亿元。上一次单月社融为负,还要追溯到2005年10月。

以此可以计算出,5月份的社融增量为2.07万亿元。这一数据,大幅扭转了4月份的增量为负局面。

4月份的社融增量为何为负,5月份又为何大幅度扭转?

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个现象,过去两年社融增量主要是由国企、央企和地方城投贡献。

以2023年来说,2023年社融增加了35.59万亿。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了22.75万亿,政府债券金融资9.6万亿。

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的22.75万亿中,企(事)业单位增加了17.91万亿。

也即企(事)业单位+政府债券的融资增量为27.51万亿,占35.59万亿社融增量的77.3%。

这意味着,印出来的钱,大量流入了国企、央企、城投与地方政府口袋中。

了解了这个,我们就能很快找到原因。

4月份社融增量为负,主要是地方不敢发债了。

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4月份社融结构中,人民币贷款减少了1125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141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减少2447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减少807亿元,政府债券融资减少5532亿元。

政府债券融资减少量最大。

5月份社融增量大幅扭转,是因为地方又发债了。

从数据可以看到,4月份政府债券减少了1000亿元,而5月份增加了1.23万亿元。

03

存款回正

央行披露:

前五个月,住户存款增加7.13万亿元。

根据前四个月的存款数据可以计算出,5月份单月存量增量为4200亿元。

4200亿元,相比于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的1.85万亿元,回正。但是今年整体的存款规模,相比去年同期,是在收缩。

5月份住户存款增加4200亿元,较去年同期(与去年5月份比)减少了1200亿元。

来源:说财猫;数据:央行

前五个月住户存款增加7.13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少了2.11万亿元。

利润上来说,应该增加才对。因为今年很多理财产品都开始终止了。

最近各大主流媒体披露,很多银行提前终止一批理财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6月已经有超过2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这些产品一般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

理财产品终止背后,其实还是楼市下行因素。上一轮楼市大牛期间,各种理财产品盛行,因为理财产品是楼市的寄生品。

房地产失去赚钱效应,一切附着在房地产上的寄生品,都在所难逃。

这是银行不少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底层逻辑。

关键问题来了,银行产品终止,用于赎回的钱该大批存入银行,提升存款规模才合乎逻辑,为何前五个月的存款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11万亿元?

原因在于,提前还贷潮在加剧。

这一点,可以将央行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对照来看。

央行披露,4月份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房贷)减少了1666亿元,5月份也仅增加了514亿元。

来源:说财猫;数据:央行

4月份的住户中长期贷款减少了1666亿元,是2020年以来房贷第7次负增长。

房贷增量为负,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新增房贷低于还款规模。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的数据,4月份个人按揭贷款4953亿元,这意味着提前还款规模不精确计算应该是6619亿元。

提前还贷的浪潮从2022年年中就出现了,所以我们看到过去三年来,个别月份的房贷增量为负的现象。
其实就是因为贷款的量还不如还款的量,才会出现增量为负的局面。
提前还款背后:
一方面是背负房贷的中产阶层,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考虑,趁现在还有点实力,早点把钱还了,以免未来没有能力偿还,自己的房子沦为了法拍。
另一方面,则是房贷利率不断下调,517新政之后上百个城市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这让在利率高点买房的人群,心理越发不平衡。
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5月百城首套主流房贷利率平均为3.45%,较4月下降12BP;二套主流房贷利率平均为3.90%,较上月下降26BP。
而之前买房的群体,哪怕签署了LPR利率合同,但加点数是不变的,相比于当下的购房利率,他们仍是高利率的站岗者。我看有人评论说,快点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吧,不要只管新欢,忘了旧爱。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呼吁存量房贷利率打折的声音越来越强。去年虽然普降了一次,但降幅并不大。
这两年,由于房贷利率不断下调,高利率站岗者为了降低自身的债务负担,通过多种方式置换,提前把贷款还了,然后置换成低利率的贷款。
随着最近一轮房贷利率大幅下调,如果后续存款利率下调的呼声得不到响应,提前还款的规模可能会更大。

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连续两个月负增长。这是创有统计以来第三次负增长。而且,连续两个月负增长,还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次。

作者:余飞

01

见证历史了

短短四年里,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活久见”的事情。

巴菲特在2020年3月份之前绝对想不到会亲眼见证十天里美股五次熔断,当年3月份之后,他和我们一起看到了。

我们还看过原油期货跌成负数。2022年,我们又看到了中国人口历史性负增长。

在过去的两个月,我们又看到了很多人一生都不曾看到过的场景。

第一,M2增速继续创历史新低。

央行6月14日披露数据: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85万亿元,同比增长7%。

广义货币M2在3月份冲破300万亿之后,继续增加,但4月份7.2%的增速,创有统计以来最低增速。5月份增速降至7%,继续创新低。

第二,M1二连降。

4月份狭义货币M1增速同比下降1.4%,创有统计以来第二次负增长。

还没完,昨晚央行公布的5月份金融数据显示:

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连续两个月负增长。

这是创有统计以来第三次负增长。而且,连续两个月负增长,还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次。

我们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这几年都不是一直在扩张吗?印钞速度还创下了新低,M1增速还能负增长?

首先,我们要对两个概念进行理解。

广义货币M2。教科书式的解释是,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流动的现金、定期储蓄以及其他存款等各种货币资产的总和。

简单解释就是,它是社会上所有的钱,包括有形的、无形的。

M2增速则被业内称之为印钞速度。

然而“印钞”不单取决于央行,央行可以增加基础货币,但如果企业、个人不愿意贷款,基础货币就很难继续衍生,货币乘数也就达不到理论值,会出现萎缩。

就会造成现在的这种现象。

而企业、个人贷款意愿不强,则体现在M1与社融数据上。

M1所反映的是企业活期存款的多寡,增速好,说明活期存款多,企业扩张欲望加强,反之扩张收缩,活期存款都转为定期。

一般来说,M2增速大于M1,表明市场对经济理性,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机会减少,存款定期化,经济活力偏弱,更多的钱流入金融投资市场。
随着M1连续两个月负增长,M2与M1之间的剪刀差再次扩大。

这意味着什么?都是聪明人,心照不宣即可。

02

社融增速回正

相比于M2、M1的表现,社融算是5月份金融数据中的一个暖量。

央行披露:2024年前五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52万亿元。

从今年开始,金融数据均按照年初以来的累计量发布,所以要想知道单月数据,还得自己经过一番计算。

央行披露,2024年前四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04万亿元。更重要的是,4月单月新增社融-1987亿元,去年同期为1.22万亿元。上一次单月社融为负,还要追溯到2005年10月。

以此可以计算出,5月份的社融增量为2.07万亿元。这一数据,大幅扭转了4月份的增量为负局面。

4月份的社融增量为何为负,5月份又为何大幅度扭转?

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个现象,过去两年社融增量主要是由国企、央企和地方城投贡献。

以2023年来说,2023年社融增加了35.59万亿。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了22.75万亿,政府债券金融资9.6万亿。

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的22.75万亿中,企(事)业单位增加了17.91万亿。

也即企(事)业单位+政府债券的融资增量为27.51万亿,占35.59万亿社融增量的77.3%。

这意味着,印出来的钱,大量流入了国企、央企、城投与地方政府口袋中。

了解了这个,我们就能很快找到原因。

4月份社融增量为负,主要是地方不敢发债了。

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4月份社融结构中,人民币贷款减少了1125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减少3141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减少2447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减少807亿元,政府债券融资减少5532亿元。

政府债券融资减少量最大。

5月份社融增量大幅扭转,是因为地方又发债了。

从数据可以看到,4月份政府债券减少了1000亿元,而5月份增加了1.23万亿元。

03

存款回正

央行披露:

前五个月,住户存款增加7.13万亿元。

根据前四个月的存款数据可以计算出,5月份单月存量增量为4200亿元。

4200亿元,相比于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的1.85万亿元,回正。但是今年整体的存款规模,相比去年同期,是在收缩。

5月份住户存款增加4200亿元,较去年同期(与去年5月份比)减少了1200亿元。

来源:说财猫;数据:央行

前五个月住户存款增加7.13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少了2.11万亿元。

利润上来说,应该增加才对。因为今年很多理财产品都开始终止了。

最近各大主流媒体披露,很多银行提前终止一批理财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6月已经有超过20款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这些产品一般是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

理财产品终止背后,其实还是楼市下行因素。上一轮楼市大牛期间,各种理财产品盛行,因为理财产品是楼市的寄生品。

房地产失去赚钱效应,一切附着在房地产上的寄生品,都在所难逃。

这是银行不少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底层逻辑。

关键问题来了,银行产品终止,用于赎回的钱该大批存入银行,提升存款规模才合乎逻辑,为何前五个月的存款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11万亿元?

原因在于,提前还贷潮在加剧。

这一点,可以将央行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对照来看。

央行披露,4月份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房贷)减少了1666亿元,5月份也仅增加了514亿元。

来源:说财猫;数据:央行

4月份的住户中长期贷款减少了1666亿元,是2020年以来房贷第7次负增长。

房贷增量为负,只有一个解释,就是新增房贷低于还款规模。

按照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的数据,4月份个人按揭贷款4953亿元,这意味着提前还款规模不精确计算应该是6619亿元。

提前还贷的浪潮从2022年年中就出现了,所以我们看到过去三年来,个别月份的房贷增量为负的现象。
其实就是因为贷款的量还不如还款的量,才会出现增量为负的局面。
提前还款背后:
一方面是背负房贷的中产阶层,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考虑,趁现在还有点实力,早点把钱还了,以免未来没有能力偿还,自己的房子沦为了法拍。
另一方面,则是房贷利率不断下调,517新政之后上百个城市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这让在利率高点买房的人群,心理越发不平衡。
贝壳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年5月百城首套主流房贷利率平均为3.45%,较4月下降12BP;二套主流房贷利率平均为3.90%,较上月下降26BP。
而之前买房的群体,哪怕签署了LPR利率合同,但加点数是不变的,相比于当下的购房利率,他们仍是高利率的站岗者。我看有人评论说,快点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吧,不要只管新欢,忘了旧爱。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呼吁存量房贷利率打折的声音越来越强。去年虽然普降了一次,但降幅并不大。
这两年,由于房贷利率不断下调,高利率站岗者为了降低自身的债务负担,通过多种方式置换,提前把贷款还了,然后置换成低利率的贷款。
随着最近一轮房贷利率大幅下调,如果后续存款利率下调的呼声得不到响应,提前还款的规模可能会更大。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