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深度决定认知的高度。
人生是折射认知的镜子,我们如何理解人生,人生就是我们理解的样子。一个只将思考停留在表面的人,注定只能平庸过完一生。
但是,什么才是“有深度思考”?“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何艳玲指出:深度思考,是探究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可训练的能力。
何艳玲教授通过30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名为“源思维”的深度思考模型,通过“还原事实”、“辨析因果”、“锚定切口”三个关键步骤,帮助读者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升看懂事物底层逻辑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伟克,曾将思维模式分为三种:感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结构思维。
感性思维属于点状思维,对事件没有延伸思考,只是居于某个情绪点进行主观判断。比如:业绩没完成,员工只会宣泄负面情绪,大加抱怨,对业绩提升毫无帮助。
逻辑思维属于线性思维,由于一个原因,推出一个结果。也可以说是“单一断定思维。”比如:业绩没完成,是因为产品价格高或者质量不好,通过降低价格或提升质量来提升业绩。
相较点状思维,线性思维有很大提升,但思考维度过于单一。
结构思维,是一种面状思维。拥有结构思维的人,主动挖掘更多可能性,最终给出兼顾各方的最优判断。
源思维,就是结构化的思维表达方式。
一般而言,结构化表达的基本模型是:
首先,明确问题本质和目标。
其次,将问题分解为多个更小的部分。
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并提出解决方案。
源思维,就是从还原事实、辨析因果、锚定切口的深度思考模型,是洞穿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式。
它实质上是一种“拆解思考过程”的艺术,目标在于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清晰、有条理,并充满逻辑性。
通过这一方法,我们能够将那些看似错综复杂的信息分解为更小的、更易于理解和管理的部分。
这样的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还能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这张图。
一个人踩着堆积如山的梯子,仍旧无法翻越高墙,只能趴墙叹息。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困于生命的高墙却并非是因为缺少梯子,而是从未认真想过如何更好地使用梯子。
想要实现能力升级,就需要我们学会好好利用“源思维”这把梯子,搭建深度思考的“方法论”。
第一步:还原事实,定义核心概念
·还原事实的基础:精准定义
深度思考的第一步,是还原事实。精准定义是还原事实的核心,定义核心概念,是还原事实的基础。
比如:
杯子是什么?
有人说杯子是一种容器。
在这里容器是一个概念,它比杯子更抽象,也更具有概括性。除了杯子,瓶子和罐子也是容器。
想要定义核心概念,我们还可进一步将杯子、瓶子、罐子区分开来。
与罐子相比,杯子通常用来装液体;与瓶子相比,杯子通常口径比较宽。
在做了这样的区分之后,可将杯子再次定义为:
杯子通常是一种用来装液体的宽口径的容器。
如此,更具涵盖性,表达更精确。
从杯子到容器,就是思考层次的提升。
精准定义是如此重要。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不同角色训练自己的定义能力:
•对老板来说,什么是战略?
•对管理者来说,什么是管理?
•对销售人员来说,什么是客户?
•对老师来说,什么是教育?
•对父母来说,什么是责任?
•对学生来说,什么是学习?
·还原事实的核心:学会归类
归类以事物的共性为基础,在归类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继续进行深入思考和抽象提炼,就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概念。
这种创造过程是对现有认知的超越和升华,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
·还原事实的重要性:精度决定效度
通过重新定义问题,组织可以找到新的机会,创造新的模式。
假设你是一家教育软件公司的员工,最近收到了用户反馈,他们表示软件加载速度太慢,等待过程中失去了耐心。您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会首先想到从提升软件性能入手,加快软件的加载速度。然而,问题的根源虽然可能在于软件性能不足,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却不应仅限于此。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用户在等待过程中的不耐烦,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软件加载慢,而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散。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在等待过程中设计出有趣、吸引人的内容,那么用户的注意力就可能会被从漫长的等待中转移出来,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体验。
第二步:辨析因果,寻找关键变量
·辨析因果的基础:寻找关键变量
因果分析作为统计学的核心概念,旨在揭示变量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
因果关系,简单而言就是:在什么条件下(X)什么事(Y)会发生。
而深度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中探寻真实的关键变量—那个决定“何以能如此”的最重要条件。
·辨析因果的核心:建构“三段论”
“三段论”,就是从大前提、小前提到结论的证明过程。
大前提是一个普遍认可的事实或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界定了推理的总体框架。例如,“优秀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典型的大前提,它揭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或现象)。
小前提,则是这个普遍规律下的一个具体案例或情况。它如同一个微观的窗口,让我们能够聚焦到具体的个案上。比如,“小天是优秀的学生”,就是一个小前提,它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特的个体。
结论,则是基于大前提和小前提的逻辑推演而得出的结果。它如同桥梁的延伸,将我们的思维从普遍规律引导到具体个案的归宿。
结论便是:“小天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段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大前提确立了一个普遍的事实或原则,且小前提是大前提的一个具体案例或现象,那么就可以推导出结论,即小前提也将遵循大前提所揭示的规律或原则。
·辨析因果的功能:找到当下最优解
因果分析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这是因为……(Thisisbecause)
第二层:这意味着什么……(Sothismeans)
第一层思考,是探寻事物的起因,即“这是因为”的追问。这一层面上,我们的目标是找到那些影响结果产生的关键变量。
第二层思考,则是解读事物的意义,即“这意味着什么”的思索。在这一层面上,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关键变量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找到未来行动的关键切口。
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当下面临的问题找到真正的最优解。
这就像是在复杂的棋局中,既要审视过去的走势,又要洞察未来的变化,才能制定出克敌制胜的策略。比如,在前述的“三段论”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大前提或重新定义大前提的关键词而找到最优解。
当我们遭遇失败、陷入错误或面临难题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理倾向,那就是将责任推卸给他人,以逃避自身的错误或不愿承担的责任。
要想摆脱这种思维定式,关键在于转变视角,从寻找“罪魁祸首”转向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
要“寻找事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寻找事件背后的坏人”。
第三步:锚定切口,制造即时激励
·锚定切口的基础:制造即时激励
当聚焦于“锚定切口”这一讨论时,并非在探讨如何拥有坚如磐石的意志,而是在探索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
锚定切口就是找到有即时激励的行动,或者为行动创造即时激励。
·锚定切口的核心:行动才能产生价值
只有行动,才能产生价值。对于深陷泥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行动起来。只有迈出了第一步,才可能逐渐摆脱困境。
·锚定切口的功能:夺回日常生活支配权
方法是完成某件事情的具体步骤或技术,但方法论则是知道我们进行思考和行动的原则和理论框架,是“方法中的方法”。
我们要学会深度思考,就不仅是要学会方法,而是要学会方法论。
而基于源思维,我们得到的不只是一把砸碎旧世界锤子,而是一个创造新世界的工具箱。
源思维的三点作用:
1.领悟科学精神。
生活的底层逻辑是由无数对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编织而成。这些因果关系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我们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决策都与未来的结果紧密相连。要想在这张网上行走自如,前提就是以科学精神去探究、去理清这些基本的因果关系。
源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剖析事物的内在逻辑,找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因果关系,从而为行动提供明确的指。
2.驾驭日常生活。
生活的不确定性引起恐慌,而有控制感的状态,则如同船找到了船锚,不被情绪漩涡左右,冷静下来慢慢找到出口。
3.增进人生厚度。
源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多的思维时间(暗时间),重新定义人生道理,体验更多人生维度。
思考的目的是引导我们行动,帮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而深度思考,更是为了确保我们的行动正确无误,避免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迷失方向。
通过源思维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可以建构我们的人生支持力和人生纠偏力。
人生支持力,宛如一双有力的翅膀,支撑着我们自由而优雅地翱翔在天空。支持力包括理想力、规划力、猎知力、专业力这四种大能力。
而人生纠偏力,则如同一套精密导航系统,帮助我们在遭遇风雨和迷雾时,依然能够坚韧而舒展地绽放生命华彩。纠偏力包括决策力、靶向力、沟通力、调适力这四种大能力。
我们通常喜欢在熟悉的单一路径上找到问题解决方案,但最佳的方法是从多个路径上来寻求最优解。而每次深度思考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打破陈腐的认知和经验。敢于破局,才能找到最优解,实现人生跃迁!
“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难的是思考。没有深入的思考,勤奋就没有意义。” ——卡尼曼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思考的深度决定认知的高度。
人生是折射认知的镜子,我们如何理解人生,人生就是我们理解的样子。一个只将思考停留在表面的人,注定只能平庸过完一生。
但是,什么才是“有深度思考”?“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二级教授何艳玲指出:深度思考,是探究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可训练的能力。
何艳玲教授通过30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名为“源思维”的深度思考模型,通过“还原事实”、“辨析因果”、“锚定切口”三个关键步骤,帮助读者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升看懂事物底层逻辑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伟克,曾将思维模式分为三种:感性思维、逻辑思维和结构思维。
感性思维属于点状思维,对事件没有延伸思考,只是居于某个情绪点进行主观判断。比如:业绩没完成,员工只会宣泄负面情绪,大加抱怨,对业绩提升毫无帮助。
逻辑思维属于线性思维,由于一个原因,推出一个结果。也可以说是“单一断定思维。”比如:业绩没完成,是因为产品价格高或者质量不好,通过降低价格或提升质量来提升业绩。
相较点状思维,线性思维有很大提升,但思考维度过于单一。
结构思维,是一种面状思维。拥有结构思维的人,主动挖掘更多可能性,最终给出兼顾各方的最优判断。
源思维,就是结构化的思维表达方式。
一般而言,结构化表达的基本模型是:
首先,明确问题本质和目标。
其次,将问题分解为多个更小的部分。
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并提出解决方案。
源思维,就是从还原事实、辨析因果、锚定切口的深度思考模型,是洞穿事物本质的思维模式。
它实质上是一种“拆解思考过程”的艺术,目标在于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清晰、有条理,并充满逻辑性。
通过这一方法,我们能够将那些看似错综复杂的信息分解为更小的、更易于理解和管理的部分。
这样的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还能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这张图。
一个人踩着堆积如山的梯子,仍旧无法翻越高墙,只能趴墙叹息。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困于生命的高墙却并非是因为缺少梯子,而是从未认真想过如何更好地使用梯子。
想要实现能力升级,就需要我们学会好好利用“源思维”这把梯子,搭建深度思考的“方法论”。
第一步:还原事实,定义核心概念
·还原事实的基础:精准定义
深度思考的第一步,是还原事实。精准定义是还原事实的核心,定义核心概念,是还原事实的基础。
比如:
杯子是什么?
有人说杯子是一种容器。
在这里容器是一个概念,它比杯子更抽象,也更具有概括性。除了杯子,瓶子和罐子也是容器。
想要定义核心概念,我们还可进一步将杯子、瓶子、罐子区分开来。
与罐子相比,杯子通常用来装液体;与瓶子相比,杯子通常口径比较宽。
在做了这样的区分之后,可将杯子再次定义为:
杯子通常是一种用来装液体的宽口径的容器。
如此,更具涵盖性,表达更精确。
从杯子到容器,就是思考层次的提升。
精准定义是如此重要。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不同角色训练自己的定义能力:
•对老板来说,什么是战略?
•对管理者来说,什么是管理?
•对销售人员来说,什么是客户?
•对老师来说,什么是教育?
•对父母来说,什么是责任?
•对学生来说,什么是学习?
·还原事实的核心:学会归类
归类以事物的共性为基础,在归类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继续进行深入思考和抽象提炼,就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概念。
这种创造过程是对现有认知的超越和升华,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
·还原事实的重要性:精度决定效度
通过重新定义问题,组织可以找到新的机会,创造新的模式。
假设你是一家教育软件公司的员工,最近收到了用户反馈,他们表示软件加载速度太慢,等待过程中失去了耐心。您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会首先想到从提升软件性能入手,加快软件的加载速度。然而,问题的根源虽然可能在于软件性能不足,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却不应仅限于此。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用户在等待过程中的不耐烦,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软件加载慢,而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散。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在等待过程中设计出有趣、吸引人的内容,那么用户的注意力就可能会被从漫长的等待中转移出来,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体验。
第二步:辨析因果,寻找关键变量
·辨析因果的基础:寻找关键变量
因果分析作为统计学的核心概念,旨在揭示变量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
因果关系,简单而言就是:在什么条件下(X)什么事(Y)会发生。
而深度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中探寻真实的关键变量—那个决定“何以能如此”的最重要条件。
·辨析因果的核心:建构“三段论”
“三段论”,就是从大前提、小前提到结论的证明过程。
大前提是一个普遍认可的事实或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界定了推理的总体框架。例如,“优秀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典型的大前提,它揭示了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或现象)。
小前提,则是这个普遍规律下的一个具体案例或情况。它如同一个微观的窗口,让我们能够聚焦到具体的个案上。比如,“小天是优秀的学生”,就是一个小前提,它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特的个体。
结论,则是基于大前提和小前提的逻辑推演而得出的结果。它如同桥梁的延伸,将我们的思维从普遍规律引导到具体个案的归宿。
结论便是:“小天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段论的基本逻辑是:如果大前提确立了一个普遍的事实或原则,且小前提是大前提的一个具体案例或现象,那么就可以推导出结论,即小前提也将遵循大前提所揭示的规律或原则。
·辨析因果的功能:找到当下最优解
因果分析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这是因为……(Thisisbecause)
第二层:这意味着什么……(Sothismeans)
第一层思考,是探寻事物的起因,即“这是因为”的追问。这一层面上,我们的目标是找到那些影响结果产生的关键变量。
第二层思考,则是解读事物的意义,即“这意味着什么”的思索。在这一层面上,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关键变量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找到未来行动的关键切口。
只有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当下面临的问题找到真正的最优解。
这就像是在复杂的棋局中,既要审视过去的走势,又要洞察未来的变化,才能制定出克敌制胜的策略。比如,在前述的“三段论”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大前提或重新定义大前提的关键词而找到最优解。
当我们遭遇失败、陷入错误或面临难题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心理倾向,那就是将责任推卸给他人,以逃避自身的错误或不愿承担的责任。
要想摆脱这种思维定式,关键在于转变视角,从寻找“罪魁祸首”转向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
要“寻找事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寻找事件背后的坏人”。
第三步:锚定切口,制造即时激励
·锚定切口的基础:制造即时激励
当聚焦于“锚定切口”这一讨论时,并非在探讨如何拥有坚如磐石的意志,而是在探索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
锚定切口就是找到有即时激励的行动,或者为行动创造即时激励。
·锚定切口的核心:行动才能产生价值
只有行动,才能产生价值。对于深陷泥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行动起来。只有迈出了第一步,才可能逐渐摆脱困境。
·锚定切口的功能:夺回日常生活支配权
方法是完成某件事情的具体步骤或技术,但方法论则是知道我们进行思考和行动的原则和理论框架,是“方法中的方法”。
我们要学会深度思考,就不仅是要学会方法,而是要学会方法论。
而基于源思维,我们得到的不只是一把砸碎旧世界锤子,而是一个创造新世界的工具箱。
源思维的三点作用:
1.领悟科学精神。
生活的底层逻辑是由无数对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编织而成。这些因果关系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我们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决策都与未来的结果紧密相连。要想在这张网上行走自如,前提就是以科学精神去探究、去理清这些基本的因果关系。
源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剖析事物的内在逻辑,找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因果关系,从而为行动提供明确的指。
2.驾驭日常生活。
生活的不确定性引起恐慌,而有控制感的状态,则如同船找到了船锚,不被情绪漩涡左右,冷静下来慢慢找到出口。
3.增进人生厚度。
源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更多的思维时间(暗时间),重新定义人生道理,体验更多人生维度。
思考的目的是引导我们行动,帮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而深度思考,更是为了确保我们的行动正确无误,避免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迷失方向。
通过源思维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可以建构我们的人生支持力和人生纠偏力。
人生支持力,宛如一双有力的翅膀,支撑着我们自由而优雅地翱翔在天空。支持力包括理想力、规划力、猎知力、专业力这四种大能力。
而人生纠偏力,则如同一套精密导航系统,帮助我们在遭遇风雨和迷雾时,依然能够坚韧而舒展地绽放生命华彩。纠偏力包括决策力、靶向力、沟通力、调适力这四种大能力。
我们通常喜欢在熟悉的单一路径上找到问题解决方案,但最佳的方法是从多个路径上来寻求最优解。而每次深度思考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打破陈腐的认知和经验。敢于破局,才能找到最优解,实现人生跃迁!
“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难的是思考。没有深入的思考,勤奋就没有意义。” ——卡尼曼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MBA智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