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0月23日电(记者 王淑娟)当前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正处于“窗口期”。去年,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正式启动。今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支持,夯实了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基础,一个要素丰富、业务集中、交易活跃的再保险生态圈已初步显现。
再保险产业链拼图逐步补齐
23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此外,首批专业再保险机构也入驻临港新片区国家再保险功能区(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填补了此前功能区缺乏专业再保险机构的空白,进一步提升再保险交易生态圈集聚力。这些都标志着上海再保险产业链的拼图正逐步补齐。
市场建设,离不开制度创新。规则先行,方能切实维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稳健运行、可持续发展。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是上海保险交易所的子公司。自去年首批四项配套规则发布以来,登记交易中心第二批配套业务规则也在23日同步亮相。在金融监管总局指导下,本批规则充分征求市场意见,以促发展和防风险相统一为原则,覆盖跨境再保险、境内再保险业务,涉及业务管理、信息管理、席位管理等方面,推动市场运行更加高效、规范、透明。
在临港新片区打造国际再保险功能区,这是增强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自启动以来,国际再保险功能区建设跑出“加速度”,业务实现多个“首次”“首单”重大突破。
记者获悉,安盛天平已率先完成首单场内全流程再保险交易,打响了外资共同参与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共享市场和政策红利的头炮。不久前,人保财险在场内完成了21.18亿元的国际分入业务。促进跨境分入业务发展不仅是解决我国再保险“贸易逆差”的关键一招,更是做好极端情况下保障我国和相关利益方海外投资和贸易安全的必然选择。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机构聚集中心、推动统一登记制度、发布业务配套规则,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正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市场。”中国再保董事长和春雷说。
我国再保险发展潜力巨大
再保险天然具有国际化属性,在推进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再保险市场已初步形成双向开放新格局。全球主要再保险公司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同时,中国再保险企业加速“走出去”。
中国再保已在1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3家经营机构,国际业务占比接近总保费规模的20%,成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再保险企业。和春雷表示,当前,各种重大战略机遇不断叠加,同时,极端气候变化、地缘政治风险所带来的挑战也在不断聚集,再保险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作为国家风险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再保险将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完善民生保障等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不过,长期以来,我国再保险的全球市场份额偏低,国际影响力偏弱,承保能力和承保技术与发达保险市场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2024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上,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再保险监管司)副司长陆玉华指出,从直保来看,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相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从再保来看,2023年我国再保险保费约2296亿元,约占直保保费的4.2%,与全球8000多亿美元保费和11%的占比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从上海来看,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也需要再保险的参与。
当前全球再保险行业的承保能力正处于“再布局”的窗口期,这给我国再保险能级提升带来了机遇。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忠曜指出,全球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这已成为新常态。同时,次级自然灾害对行业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也注意到,今年摩羯台风在海南造成的对新能源产业的冲击,无论是陆上风电还是光伏项目的损失,都超过了原来的预期和想象,也超过了模型的计算和模拟,这对行业是非常大的挑战。再保险能为前端的保险公司,包括政府和企业,提供巨灾风险转移和分散的支持,这也是我们的机遇。”
业界期待,通过上海再保险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再保险行业的对外开放,真正的发展一些增量业务,提高中国再保险行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王忠曜认为,通过临港新片区的机制和探索,需要进一步打通再保险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衔接。“把境外交易引入之后,可能会带来外币资金应用的问题,这需要在临港新片区进一步破题。”
陆玉华认为,要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为载体,发挥上海优良的再保险营商环境优势,激发各方参与,形成建设再保中心的合力。上海保交所要发挥金融基础设施作用,以登记交易中心为依托,扎实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提升竞争能力。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上海10月23日电(记者 王淑娟)当前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正处于“窗口期”。去年,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正式启动。今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支持,夯实了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基础,一个要素丰富、业务集中、交易活跃的再保险生态圈已初步显现。
再保险产业链拼图逐步补齐
23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此外,首批专业再保险机构也入驻临港新片区国家再保险功能区(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人保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填补了此前功能区缺乏专业再保险机构的空白,进一步提升再保险交易生态圈集聚力。这些都标志着上海再保险产业链的拼图正逐步补齐。
市场建设,离不开制度创新。规则先行,方能切实维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稳健运行、可持续发展。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是上海保险交易所的子公司。自去年首批四项配套规则发布以来,登记交易中心第二批配套业务规则也在23日同步亮相。在金融监管总局指导下,本批规则充分征求市场意见,以促发展和防风险相统一为原则,覆盖跨境再保险、境内再保险业务,涉及业务管理、信息管理、席位管理等方面,推动市场运行更加高效、规范、透明。
在临港新片区打造国际再保险功能区,这是增强我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自启动以来,国际再保险功能区建设跑出“加速度”,业务实现多个“首次”“首单”重大突破。
记者获悉,安盛天平已率先完成首单场内全流程再保险交易,打响了外资共同参与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共享市场和政策红利的头炮。不久前,人保财险在场内完成了21.18亿元的国际分入业务。促进跨境分入业务发展不仅是解决我国再保险“贸易逆差”的关键一招,更是做好极端情况下保障我国和相关利益方海外投资和贸易安全的必然选择。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机构聚集中心、推动统一登记制度、发布业务配套规则,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正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市场。”中国再保董事长和春雷说。
我国再保险发展潜力巨大
再保险天然具有国际化属性,在推进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再保险市场已初步形成双向开放新格局。全球主要再保险公司已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同时,中国再保险企业加速“走出去”。
中国再保已在1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3家经营机构,国际业务占比接近总保费规模的20%,成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资再保险企业。和春雷表示,当前,各种重大战略机遇不断叠加,同时,极端气候变化、地缘政治风险所带来的挑战也在不断聚集,再保险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作为国家风险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再保险将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完善民生保障等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不过,长期以来,我国再保险的全球市场份额偏低,国际影响力偏弱,承保能力和承保技术与发达保险市场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2024上海国际再保险会议上,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再保险监管司)副司长陆玉华指出,从直保来看,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相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从再保来看,2023年我国再保险保费约2296亿元,约占直保保费的4.2%,与全球8000多亿美元保费和11%的占比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从上海来看,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也需要再保险的参与。
当前全球再保险行业的承保能力正处于“再布局”的窗口期,这给我国再保险能级提升带来了机遇。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忠曜指出,全球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这已成为新常态。同时,次级自然灾害对行业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也注意到,今年摩羯台风在海南造成的对新能源产业的冲击,无论是陆上风电还是光伏项目的损失,都超过了原来的预期和想象,也超过了模型的计算和模拟,这对行业是非常大的挑战。再保险能为前端的保险公司,包括政府和企业,提供巨灾风险转移和分散的支持,这也是我们的机遇。”
业界期待,通过上海再保险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再保险行业的对外开放,真正的发展一些增量业务,提高中国再保险行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王忠曜认为,通过临港新片区的机制和探索,需要进一步打通再保险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衔接。“把境外交易引入之后,可能会带来外币资金应用的问题,这需要在临港新片区进一步破题。”
陆玉华认为,要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为载体,发挥上海优良的再保险营商环境优势,激发各方参与,形成建设再保中心的合力。上海保交所要发挥金融基础设施作用,以登记交易中心为依托,扎实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提升竞争能力。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